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您的位置:首页 > 育儿论坛 > 试读试用 > 图书试读 > 【第243期试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1015-1023)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第243期试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1015-1023)

跳转到指定楼层回复数:144  |  浏览数:522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0:37
只看该作者
PS: 回复里需分享和孩子沟通的小故事,无分享将取消资格

试读活动已经登记在分享微博活动

更多试读试用请点击:http://www.ibabyzone.cn/shiyong/


首先鸣谢磨铁春天亲子图书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试读名额:20名  (随机发送一本)
当当购买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30405.html

                从几个月到几岁,你会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有效对话”吗?
        从一个词到一段话,你说的话能让孩子“钻不了空子”“找不了别扭”吗?
                                   “好父母”说话技巧训练营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图书简介:
     “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所看到的画面;蹲下来,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的陪伴,你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本书收集了许多孩子的故事,这些孩子有的看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暴躁,大喊大叫;有的叛逆,和妈妈对着干;有的说谎,在大人间左右逢源……这些故事,总会有一些不偏不倚地戳中你,令你深思。那么,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聊天的?你说的话,孩子真的理解吗?孩子的心思,你真的懂吗?不是他“不听话”、“钻空子”、“找别扭”、“无理取闹”,而是你不了解他,没有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推荐:
•著名应用心理学博士、家庭治疗师陶思璇作序推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国内实践版!
• CCTV BTV等多家成长栏目联袂推荐
CCTV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主持人周洲,BTV卡酷卫视主持人慧玲,著名节目主持人、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主持人赵丹军,资深评论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特邀嘉宾谭飞,资深评论员、知名媒体人伊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文君联袂倾情推荐!

作者简介:




  

   杨谨:
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
CCTV-1综合频道《开学第一课》特邀心理专家;
CCTV-2财经频道《财智少年》特邀亲子专家;
CCTV-14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亲子专家;
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成长不烦恼》特邀心理专家;
BTV-卡酷少儿频道《和自己对话》节目特邀心理专家,中国移动亲子专题特邀讲师;《心理育儿》等亲子杂志专栏作家。家长的专业顾问,孩子的良师益友。
杨谨老师的微博:
http://weibo.com/yangjin1616


目录:
陶思璇: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 001
自序:蹲下来,从他的角度看他的世界 / 003

■ 第一章  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 / 001
“抱抱我”对孩子其实很重要 / 00 2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 / 00 7
“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 / 01 0
你说的,孩子真的理解吗 / 01 5
早教不早教 / 02 0
面对面坐下,愉快沟通的第一步 / 025
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交朋友 / 031

■ 第二章 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 / 037
原来,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 038
不懂孩子,他才从“天使”沦为“魔鬼” / 044
“叛逆宝宝”也可以成为开心记忆 / 050
“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 / 057
天啊,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 / 064
为什么两人岁数一样,行为却有天壤之别 / 070

■ 第三章  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 / 075
他不是小孩子,而是微型大人 / 076
没有天才宝贝,只有最好的教育方法 / 082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 087
没有一事无成的孩子 / 093
“我的孩子几岁上学合适?” / 098
自理自立,不替代孩子成长 / 103
“孩子,陪妈妈去串门好吗?” / 106

■ 第四章 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 / 111
不听话”,其实是在尝试独立 / 112
“犯别扭”,其实是坚忍、积极的表现 / 118
当他学会了“钻空子” / 123
“说谎”背后的心理独白 / 128
“闯祸宝宝”最可爱 / 134<br>
温柔的“惩罚”,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 141
奖惩有度,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 148

■ 第五章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 / 157
父母的争吵,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 158
你是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吗 / 163
“好父母”会变换不同的角色:家长、老师、最贴心的朋友 / 168
帮孩子完善自己的定位:好孩子、好学生 / 174
“过家家”中蕴含“大学问” / 178

■ 第六章 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 / 185
正确的是非观,约束行为的尺子 / 186
不责骂,帮孩子建立自信 / 191
学会担当,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 196
摆脱依恋,帮内向的孩子学会交朋友 / 201
不服输的孩子有着最惊人的潜力 / 208
“完美主义”的孩子更需要培养抗挫力 / 215
用完整的句子和孩子说话:培养语言表达力 / 220
日常小提问,问出爱思考的孩子 / 225<br>

结语: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 230<br>

精彩书摘:详情请看2-6楼

活动申请时间:2013年10月15日--2013年10月23日
阅读心得最后提交时间:2013年11月15日(以收到书籍为准)

参与方式:
点击下方“我要报名”,填写相关信息。
不理解的请看:
http://bbs.ibabyzone.cn/showtopic-21287.html

宝宝地带的试用方法:
http://bbs.ibabyzone.cn/showtopic-67456.html

试读报告范例:
http://bbs.ibabyzone.cn/showtopic-99530.html

           


报名需知:
1、申请试读的用户必须
更新头像个人资料手机邮箱认证联系方式(右上角我的地盘→个人设置);

2、申请成功获得书籍的会员需要提交阅读心得;在论坛的“亲子阅读”版块下的“阅读心得”栏目里,标题自拟;
3、试读报告内容要求为原创本站首发,1天内不得转发其他网站,不少于800字,图片3张以上,有宝宝读书照片更佳。
4、在浏览器右上角“我的地盘”—我的活动中提交阅读心得链接;
5、本次试读免运费,由磨铁春天亲子图书寄出--中通快递
6、试用用户将以个人资料中的地址等信息发送,若有误将不再补发;
7、试读报告以对书的感想、阅读心得、给其他没得到机会的用户更加直观建议为主。


活动地点: 试读试用版块
活动类型: 申请试用/读
报名截止: 2013-10-23 18:00
报名统计: 已通过:20 / 共报名:178
已审核列表
网站数字ID网站登陆ID报名时间报道地址
97665 家有小柚子 13-10-22 15:16 访问>>
123476 思睿妈 13-10-19 13:01 访问>>
154544 肉肉宝贝 13-10-18 11:15 访问>>
10393 ziqing 13-10-17 19:12 访问>>
3003 文熹妈 13-10-16 23:02 访问>>
2295 顺利的一家 13-10-16 22:00 访问>>
213338 可欣妈 13-10-16 16:09 访问>>
100764 小淼儿 13-10-16 13:57 访问>>
205992 chengbao1218 13-10-16 11:43 访问>>
240863 cindyme 13-10-16 08:55 访问>>
224720 baoma200866 13-10-16 00:57 访问>>
23083 温柔 13-10-15 22:20 访问>>
240079 宇秀妈咪 13-10-15 18:12 访问>>
236565 粉墨净丑 13-10-15 16:09 访问>>
173323 飞宝妈 13-10-15 15:46 访问>>
227280 形颖不李 13-10-15 14:27 访问>>
238320 淘淘同心圆 13-10-15 14:01 访问>>
9461 tingxue 13-10-15 13:39 访问>>
76101 蚂蚁撼大树 13-10-15 13:13 访问>>
226082 冬冬的猪 13-10-15 10:46 访问>>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宝宝地带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5 10:37
只看该作者
父母不得不掌握的“说话技巧”
l         技巧一:培养“蹲下来”的心态,他不是小孩子,而是微型大人


情景再现:
我的隔壁住着位来自英国的年轻妈妈桃瑞丝和她的女儿艾米。一次,我准备邀请3岁的艾米来我家做客。当我到她家邀请艾米时,习惯性地只打算征求她母亲的同意。因为在我看来,孩子那么小,这样的邀约更像是家长间的约定。我的孩子从1岁多就开始和别的小朋友约着一起玩,那时的他话还说不利落,所以这样的社交活动只是母亲间的约定。细想起来,其实一直都是我在给孩子挑选玩伴。

当我问桃瑞丝,艾米是否能到我家做客时,她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把艾米叫过来,蹲下身子认认真真地问孩子愿不愿意去我家做客,不管孩子还是那么幼小。看到艾米高兴地点头了,她才正式答应下来。桃瑞丝的举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如何从细节上体现并做到的。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好像只是象征性的,却并不只是一个形式,而是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某某想和你一起玩,你愿意和他一起玩吗?这表达出父母对孩子意愿的尊重,尽管孩子还很幼小,选择的范围也很有限。

每个家长都应该不断反省和纠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几乎所有的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都会犯错,我也不例外。回顾我教育儿子的经验,曾犯过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替孩子做决定,幸亏我及时发现了这个错误。从桃瑞丝一个小小的举动中,我也受到启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件事情上,我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上,然而这种尊重精神却是很多父母所缺乏的。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属于自己的,那么,替孩子做主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谁会注意到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呢?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人小、需要成人照顾,就把他看成自己的附属品,要受自己的支配。孩子并非是父母的附属品,他和父母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需要被尊重。现在很多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想到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是否健康,却没有看到或是忽略了孩子也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有自己的意愿和思维的事实。

父母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孩子不是小孩子,而是微型大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这标志着孩子主体“我”的发展。18个月到24个月的幼儿逐渐会用适当的人称代词(如我、你)来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完成了第一个飞跃。要知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一步,也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让父母苦恼的是,幼儿在2岁左右所表现出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与强烈的占有欲,甚至认为“我看到的东西就是我的”。在行为上,幼儿经常把“我”“我的”这两个字眼挂在嘴边。有时,孩子会突然从你手里抢走小勺子或某件玩具,并大声宣布“这是我的”。

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因而责备孩子自私、不懂得分享。其实,儿童此时的想法和感觉是察觉到“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知道“我”是独立于他人之外的个体,当然属于我的东西也是我特有的,包括我的头、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玩具等。任何一个“他”敢动“我”及“我的”东西,会让“我”大大地不舒服,会遭受到“我”强大的对抗。由于小孩正进入积极建立自我的时期,虽然他不确定该如何去做,但他会铆足劲儿去做。此时,如果家长们了解到心理发展的必然经历和奥秘,将会以欣喜的心情来看待孩子的不再乖乖听话和“自私”,而不是徒增些许烦恼。尊重孩子在这阶段的心理需求,信赖他的感觉,才能帮助他们成为懂得分享的人。

3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幼儿期,其心理进入了更加快速发展的阶段,积极地建立自我意识,也从与周围人的互动中感受到爱与尊重。每位妈妈都有亲身体验:婴儿时期的宝宝更陶醉在自己的怀抱中,可是3岁以后的孩子会逐渐地、自觉地拉开与自己的距离。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个体”。这个阶段孩子的口头语经常是“我的”“我要”“我会”“我来”,以此来表达自我的独立意向。从这个时期开始,父母的意识应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年纪虽然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人长大了要走自己的路。从小把他当独立人看,给他必要的尊重和选择的余地,成年之后,他才会拥有自信和独立的精神。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愿意按自己的方式压制孩子的行为或者替他们做决定,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很明白越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会发展得越快,也会更早地独立,这样就意味着会更早地离开我们。正是这种分离焦虑让我们在孩子需要足够尊重时无法在某个当下做出更恰当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潜意识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接受这种改变。这种会被孩子抛弃的焦虑感会因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而持续到孩子成年后。

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今天突然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却什么事都想参与,还不让别人帮忙。

但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父母会说:“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事实上,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孩子这么做无非是想获得成长空间,要求和父母有一样的平等地位。在孩子最初要自己做什么的时候,不妨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

那么家长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呢?
板凳
发表于 2013-10-15 10:37
只看该作者
首先,父母应当合理地保护孩子的“占有欲”。
当孩子把“我”“我的”挂在嘴边时,别忙着责备他,这并不代表他自私或主观意识强。若有其他大人斥责或嘲笑他这种表现,你还须为孩子解释,说明孩子处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过程。当孩子吵着“我的”“我的”时,你则须从旁肯定他,“对!这是你的小火车”“对!那是你的娃娃”。但也要教他一些规矩,告诉他:“对,这是你的,慢慢说,但不可以尖叫。”当其他小客人来访,他不愿把某些玩具借给小客人玩时,别责备他,接受孩子的做法并告诉他:“好的。我们来找别的玩具借给他玩。”当别的小孩抢走了属于孩子的玩具,应该帮孩子保护其所有物,你可以拿另一个玩具去换,尽量让玩具物归原主,并告诉孩子:“来!拿回你的玩具,哥哥并不是故意要抢你的玩具,他只是借来玩玩。”


“占有欲强”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正常表现,虽然他与别的小孩相处时,会使父母觉得尴尬,但是明智的父母不会要求这个时期的小孩去“分享”。因为就这个年纪的小孩而言,建立明确的自我意识是首要之务。如果父母强迫要求这个时期的小孩去“分享”,将使小孩在表面上不得已接受你的做法,但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建立不完全,成人之后更容易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的人。

在支持孩子“占有欲”的同时,父母还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不属于他的。对18个月大的孩子,可以从指认身体开始,告诉孩子:“这是爸爸的手,不是宝宝的。”接着,再转移至其他方面——“这是爸爸的床,不是宝宝的。”然后你带着孩子去看他的床,用夸张的动作来表达,会让孩子开心地接受。带孩子出门时,也不忘提醒他有些东西并不属于他,比如到幼儿园时,告诉他:“这些玩具不是宝宝的,宝宝的玩具在家里。”

有时候孩子会坚持带着玩具出门,若这个玩具便于携带又安全的话,父母应尽量容许他的这种行为,因为孩子对钟爱玩具的保护欲望就像保护其身体的一部分。随身带着宝宝喜爱的玩具,还能帮你省下不少麻烦。当宝宝抱着别人的东西不放时,你就可告诉他:“这个娃娃是姐姐的,你的娃娃在这里,来,拿好!”一个在家长看来毫不起眼的玩具,对这时期的孩童来说,象征意义相当重大。他会将属于他的东西,寸步不离地携带着,借以巩固自我认同并增强安全感。

其次,父母应该珍惜婴幼儿自我独立意向。
在生活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1岁半至3岁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婴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上厕所、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最好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拥有独立的房间,循序渐进地培养他独立睡觉的习惯。还可以告诉孩子,哪些区域是属于他的,哪些是属于爸爸妈妈的,当他要使用其他人的空间时,必须先征求对方同意。父母在使用孩子的所有物时,也须事先征求他的同意,这样可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同时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所有物品;如果孩子拒绝的话,请接受孩子的拒绝,告诉孩子:“好吧!”

父母还要允许孩子有适合他年龄段的看似简单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些由他自主处理的事情,接受孩子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相信孩子的每一次保证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看电视,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与孩子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到事情共同探讨,共同商量,让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你尊重他,自尊得到了维护的孩子会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当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获得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孩子的独立意向,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使他的独立性不断发展。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孩子是“我”的附属品吗?
不是,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上,而不应该代替孩子做决定。
2. 孩子也需要尊重?
需要。从十几个月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并引申出很强的占有欲,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并尽可能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技能。


4#
发表于 2013-10-15 10:37
只看该作者

       技巧二:“不下命令”,让孩子更快乐
情景再现:
你知道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父母最喜欢问哪些问题吗?有家机构调查发现,孩子一回家,家长最爱追着孩子问:“你吃了什么?”“你受欺负了吗?”“你学了什么?”父母想借此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玩耍情况,可孩子却特别反感,要么说“不知道”“忘记了”,要么索性拒绝回答。这就是无法有效进行亲子沟通的问题所在,因为大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薇薇的外婆邱女士就属于特别不会与孙女沟通的典型。一天晚上,外婆在看电视,薇薇从书房出来,吵着看少儿频道的《福尔摩斯和他的小分队》。可邱女士显然还惦记着晚饭时孙女没喝完的那碗粥,于是趁机说:“要看也行,但必须把你剩的那碗粥喝掉。”薇薇听了很生气,带着哭腔吼起来:“你又和我讲条件,人家又不饿,干吗非要喝粥呀?”邱女士也提高了嗓门:“不管你饿不饿,反正你不把粥喝完,就别想看电视。”薇薇气哭了,跑回书房,而外婆最终也没让步。

其实,邱女士完全属于好意,她的想法很简单,小孩子的正餐必须吃完,多吃才能健康、长得好。但是她却不管孩子的肚子能否装得下。薇薇不肯喝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饭前她才喝了一碗牛奶,吃了一些点心,晚饭肯定吃得少了些。

邱女士凡事都爱跟薇薇讲条件,不是不穿上外套就不准出去和小朋友玩,就是不把书本整理好就别想玩,甚至不把早点吃完就不许上学。渐渐地,薇薇越来越烦外婆的“讲条件”,而邱女士这种带着威胁的命令效果越来越差,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孩子大了,有自尊心了,而邱女士的做法有很浓的要挟味道,对于孩子来说,此举无疑会伤害她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自尊,孩子可能会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此一来,家长这方面得不到满意的回应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只一味地拒绝孩子,不给孩子回旋的余地,孩子就觉得失了“面子”,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并孤注一掷,拒不执行大人的“命令”。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邻居家玩到兴头上,喊他不回时,我总是先找到他,抚摸他的头,轻轻地说:“天晚了,该休息了,再玩一分钟就走了,行吗?”孩子见有商量的余地,妈妈又给了他机动的时间,怎么好意思再固执己见。

其实,他那时还不知道“一分钟”究竟有多长,但我跟他的口头协议一旦达成,幼稚的自尊心、天生的守信感就会让孩子乖乖听话,在大人说“一分钟到了”时,小人儿就会盯着墙上的大钟瞧瞧,像在确定“一分钟”已经到了,然后就会很自觉地停止手里的活动,心满意足地跟大人回去。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都要与孩子达成默契。请给孩子一分钟的时间吧,让孩子在自尊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我们都想成为好父母,但是更多时候,任凭我们怎么努力,孩子好像总是不太“领情”。尤其是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原本是关心孩子,想跟孩子说说知心话,他却心不在焉……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已经成为每位父母最关心的问题。

其实,亲子沟通并不难,我建议家长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感受。和孩子相处时,除了给他讲故事,还可以讲讲自己白天工作的事。正如有些家长抱怨的那样,特想知道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天都是怎么过的,但越追着问,孩子越不爱讲。而这个办法就非常有效了:父母先把自己一天的工作生活讲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也会试着讲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当然,这需要慢慢培养,不要着急,别打压孩子刚培养出的倾诉愿望。家长通过讲述工作经历还能把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各种职业的特征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从而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职业取向。也许孩子并不真正懂你说的内容,但重要的是你在和孩子沟通,在建立你们的亲密关系。要知道孩子对家长的一天也很好奇,爸爸妈妈讲述后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平日里,如果你能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以及对事情的看法,孩子自然也就比较容易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很多时候,你在面对不好的事情或消息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对孩子隐瞒。因为你觉得孩子还小,无法深刻体会到你所说的,你也害怕孩子无法承担那么大的压力。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你向孩子隐瞒,孩子会觉得你不够尊重他,因为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权利知道你或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告诉孩子,孩子会有一种主人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你会发现,你和孩子分享你的世界,孩子也会敞开自己的心,和你分享他的世界。

人们常说,感情是培养出来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应该重质而不在于量,多和孩子聊聊天,给孩子讲讲你这一天的喜怒哀乐,而他也会把一天里遇到的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说给你听。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你会发现,孩子很容易就能走进你的世界,而你也会感动于孩子给予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拥抱、每一句安慰。

那么,与孩子沟通,家长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在语言方面要简单具体。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多重复几遍,直到孩子了解为止。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说话的语调可以高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倾听。

说话的内容要具体,而且是说现在的事,否则孩子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来交流。别问孩子一些太空洞的问题,类似“今天如何?”“学校好吗?”这会让孩子不知如何作答。你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来引出话题,而孩子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或书籍就是一个好选择。

其次,要注意自己身体语言的配合。在和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这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在听孩子讲话时,目光的接触、拍一下孩子的肩膀、上身略为前倾等小动作,都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当然,父母也别指望一坐下来,孩子就会滔滔不绝地开讲,但你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的身体语言,让孩子知道,你已准备好和他说一会儿话了。

另外,即便再生气,也请你温和地陈述事实,把情绪放在一边。比如你看到孩子倒多了番茄酱,把番茄酱弄得满桌子的时候,最好忽略孩子这个行为所谓“不好”的一面,只强调好的一面:“哦,宝贝会自己抹番茄酱了,真能干!下次我们会抹得更好,不会把番茄酱弄到桌子上。”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比如“不然,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        生活中,怎样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心情,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2.        与孩子沟通,家长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在语言方面上要简单具体,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沟通时要把情绪放在一边,温和地陈述事实。
5#
发表于 2013-10-15 10:37
只看该作者
       技巧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情景再现: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带孩子到一间有特色的印度餐馆去吃午饭。点餐时,我把菜单上的食物名给儿子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吃比萨。”同去的一个朋友坐在我旁边,悄悄对我说:“想吃比萨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这里来当然要点没有吃过的,你给他点个新奇的东西,他肯定喜欢。”我觉得有道理,看看菜单,试图向儿子游说另外两种特色菜,可儿子不为所动,坚持要吃比萨。
那个跟我说悄悄话的朋友的儿子听我儿子说要吃比萨,也跟着嚷嚷:“妈妈,我也要吃比萨。”坐在儿子旁边的小女孩本来都跟她妈妈商量好了要吃的东西,听到两个男孩点比萨,就扭头问她妈:“妈妈,我可以改吃比萨吗?”她妈妈回答:“可以啊,但等一会儿服务员过来记下来,去告诉厨房准备了,你就不可以变了。” 女孩点点头说:“那我要换成比萨。”她妈妈点点头说好。


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朋友仍在和她儿子争执,孩子要点比萨,她坚持让他点其他的。孩子噘着小嘴,哭着说:“我不想尝新东西,我就要吃比萨。”这个朋友小声哄他:“听妈妈的话,妈妈为你点的,你肯定喜欢,比比萨好吃一百倍。”服务员过来记菜名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诉服务员他们要吃什么,只有我旁边的那个朋友没让孩子说话,替孩子点了餐。

等到大家的食物都上来了,我的儿子和另外那个女孩大口嚼着比萨,兴高采烈的,好不快活,其他孩子也都高兴地吃着自己点的食物,只有坐在我旁边的那个朋友的儿子闷闷不乐,看着眼前的食物,不动弹。

也许这个朋友为儿子点的食物是特别的,是好吃的,但她的孩子从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却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才知道,我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有妈妈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果孩子的这种意识一再被强化,那么他的独立性就会被慢慢抹杀了。

实质上,我们在满足孩子的时候,自己才是获得巨大身心愉悦的那一方。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为孩子着想”,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私心、虚荣心。有个女孩在高考前已经得到了北京大学的保送名额,但她更希望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北京大学是大部分学生都梦寐以求的,而考北京电影学院则很有可能落选,女孩为此犹豫了好长时间。这时,女孩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压力,还鼓励她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自己做决定。这位母亲的做法其实才是真正为孩子长久的发展着想,她做出了自己最好的选择:与其“为子女做最好的选择”,不如“让他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请家长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不少家长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宠物,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掌控定夺。在他们眼里,跟孩子不用客气,不需商量,孩子没有自由平等可言,更不要说尊严。这些家长虽然在物质上会尽情付出,可精神上的付出却相当吝啬。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对独生子女来说更是如此,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基于对孩子的尊重,而不是以爱为借口的管教和束缚。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父母最应避免的是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等,也不能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呵斥孩子。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指责孩子,只能根据情况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呢?

父母尊重孩子,应尽可能学会和他们平等相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智,发育都比较早,内心世界都很丰富。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和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给予他指导、管教并包办一切的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

大多数孩子都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和孩子交朋友很简单,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交友的情况等。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对于家里的事情,父母不要忘了孩子也是有“知情权”的!父母有义务告知孩子家庭方面的变化,比如爸爸妈妈离婚了,将来不会住在一起了,但对你的爱不会减少;当父亲或母亲离家外出之时,必须向孩子说明原因;当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尽量告诉他有关情况,告诉他你的决定及做出决定的理由;在事情发生之后,向他解释事情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当你向你的孩子做出解释,你即是在向他表明:你尊重他的知情权,体量他,并理解其个人世界的需要,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并放心把信息告诉给他。

当然,父母要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大人不但要认真听,有时候还要蹲下来听,使孩子感到大人在尊重他。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命令:“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前一种表达方式就很好地表达了你对孩子的尊重,因而孩子也会愿意听你的话。其实父母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赢得别人更多尊重。

在生活中,孩子不吃饭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自卑的阴影。这样看轻、无视孩子是个独立的人,怎么会让孩子真正有益地成长呢?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同父母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儿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很强。

父母尊重孩子,还应尽量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犯了错误的孩子。毕竟,孩子犯错误是很难免的。
黄女士的女儿慧慧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她感觉女儿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怎么说、怎么教都不行,这让她很着急。有时候,黄女士的丈夫对她说,孩子的年龄小,不应当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我告诉黄女士,她教育孩子的心确实太过急切了,孩子年龄尚小,很多地方都做不完美,作为家长,应当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她。

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美的时候,成人要接纳他、体谅他,比如孩子倒水没倒好,把水杯打翻了,或者动作很慢,作为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体谅孩子。如果父母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能令人满意,就立刻替代孩子做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地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从黄女士的态度上看,她总是自以为对孩子的情况都懂,“这样慧慧做不到”“她不懂”“我早知道孩子是这样”“果然不出我所料”,这种态度会越来越打击孩子活动的兴趣、独立发展的意愿。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发展变化,现在“不会”不代表明天也“不会”。因此,我建议黄女士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评价女儿做得对不对、好不好。

那么,如何去了解孩子呢?我建议黄女士通过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玩游戏,并抱着“我不了解孩子”的诚恳态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需求和能力,从而能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社会交往发展等都有个清楚的认识。

两年后,慧慧上三年级,黄女士也“渐入佳境”,慢慢找到了指导女儿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一次,慧慧报名参加小学生图画日记比赛,慧慧写好后放在桌上,她好奇地看了看,说:“慧慧,你有些错字,要不要我告诉你?”慧慧竟然说:“不要!”黄女士好奇地问:“为什么?”女儿很沉稳地说:“小学生写错字是常有的事,你改过了,就不是我写的了!”这篇日记就这样“原版”送去参加比赛了。看来黄女士已经有了让错字原稿寄出的勇气,真教人佩服。

事后,黄女士又让慧慧观察她的作品展出后,老师、同学反应如何,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是否也有类似情况。结果,慧慧发现周围同学都指出了她的错字,而且同学们送去参赛的日记都没有错字,慧慧发现“小学生写错别字是常有的事”也有不对的时候。

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累坏了;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饿坏了;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屋里来,你也许认为他一定是渴坏了。于是,你自作主张地要求孩子停下来去休息,招呼他吃这喝那。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如果做他喜欢的事情他会觉得累和饥渴吗?所以说,父母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父母尊重孩子体现在哪些方面?
尊重孩子的选择,尽可能地与孩子平等相处,并尽量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犯了错误的孩子。
2.父母应该如何看待孩子老出差错?
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她,还可通过活动,跟孩子玩游戏,在其中抱着“我不了解孩子”的诚恳态度去观察孩子,并接纳他、体谅他。


6#
发表于 2013-10-15 10:37
只看该作者
       技巧四:.温柔的“惩罚”,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情景再现:
肖腾刚读小学一年级,长得比同班的同学都高些、壮实些。他有一个特别不好的行为,就是欺负班里弱小的同学。开学没多久,他爸爸肖先生就因此被班主任叫到学校几次。肖先生最初两次还能耐着性子和孩子讲讲道理,但没过多久,肖腾又重犯了。肖先生再也忍不住了,动手打了孩子。打骂的惩罚手段让肖腾又消停了一段时间,可过了几天,肖腾又开始欺负同学了。

可见,错误的惩罚常常无法持久有效地解决问题,一种惩罚措施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效用;而且,我们还需要不断增加惩罚的力度,才能让孩子对我们施加的惩罚有所反应。所以,惩罚常常不断升级,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一旦走上这条惩罚的路线,亲子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对父母的惩罚无动于衷,父母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对孩子不争气的愤怒和惩罚后的内疚,在这两种不良情绪的支配下,父母无法自控地再加大惩罚的力度和饱受更强的内疚,而孩子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和伤心之后,逐渐过渡到无动于衷,最后用隔离亲情的麻木状态进行“自我保护”。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当你耐着性子讲过很多次道理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或许最有效的就是惩罚了。一嗓子吼出来,或者一巴掌拍下去,看到小家伙的不良行为顷刻间销声匿迹,你以为解决问题了吧。可是,这样远远没有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你的惩罚手段也许不仅不能帮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还会强化他的不良行为。的确,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因为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不过,错误的惩罚手段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陷入恶性循环。

有的父母很容易被惩罚的最初“很有效”的假象所迷惑,而事后才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也许刚开始会有强烈反应,当习以为常了,就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久而久之,还会变得“熟视无睹”了。

我发现很多孩子上完厕所都会忘记关灯,而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说“你怎么回事?永远都记不住上完厕所关灯”。我也常常听到有父母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孩子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这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父母自己。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孩子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孩子反而更顽劣的原因。其实,针对上面的情况,父母应该做的是立即叫住孩子,对他说:“孩子,厕所灯还亮着。”“孩子,灯!”等等,用提醒来代替惩罚。

父母惩罚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不当惩罚的结局总是令人伤感。从心理上来说,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经常挨罚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明显降低,他们会逐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么变得很顽劣,要么变得很胆怯。从行为上来看,惩罚会影响孩子的习惯模式。在被惩罚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学到的是一种粗暴无效的处理问题的模式,当他遇到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形时,他也会试图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所以请父母记住:管孩子是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让他痛苦或者难过。父母应该换种方式来“惩罚”孩子,纠正他的坏毛病。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比较奏效呢?实际上,一些比较温和的处理方式对改变孩子的行为往往更有成效。我见过几位家长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一次聚餐时,我认识了小东和他的妈妈文琪。小东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的,边玩边吃。文琪没有责备他的意思,而是叫上了另一个小朋友跟他坐在一起,陪着他吃。这样一来,小东看着其他小朋友比着吃,一会儿就把碗里的饭菜吃光了。文琪妈妈认为,与其惩罚他,不如改变一下就餐环境,把大家就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热烈的就餐气氛,利用这种气氛感染孩子,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吃饭这件事情上来。

餐后,小东又因为跟另一个小朋友争玩具吵了起来。文琪看见了,也没有给孩子评理,而带着小东出去走了走,帮他换个环境。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让他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却不见成效。文琪的做法,实质上是不带任何情绪的“惩罚”措施,但却收到了期望的效果。

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对于孩子的顽劣行为,我们可以利用他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比较短的特点,根据当时环境中一些特定的情况,选取某些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通常都是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朋友周兵家的墙上贴着一张“罚单”,针对的是孩子不好的行为。他孩子6岁了,已经有用自己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意识了。周兵给孩子贴了这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按时睡觉,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乱扔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五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孩子明白好的行为接受奖金的含义,那么他必然也会懂得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

柳依依的妈妈影儿的做法是事先把合理的惩罚结果告诉孩子。影儿观察到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摩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她俩玩之前,影儿都会告诉依依,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在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孩子已经提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她自然会接受这种“不能玩”“必须离开”的惩罚。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彭先生的有效做法则是用赏识的态度感化孩子,促使孩子改变行为。实际上,孩子最想获得的就是爸爸妈妈的赏识。当我们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种行为之前,不妨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个周末,彭先生的孩子找同学玩,玩得很晚,夫妇二人提心吊胆,到处找。直到天黑了,儿子才满身泥巴回到家。原来他和同学去河边游泳了!彭先生非常生气,忍不住责备了他几句,儿子不服:我只不过多玩了会儿,有啥不对的,再说又不是我一个人!说着,钻到自己的屋子里生气去了。过了好一会儿,彭先生也冷静了下来,推开儿子的门,坐到他身边,温和地说:“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好,同学老师也很喜欢你,我之所以对你要求这么严格,是因为你比一般的孩子更优秀,将来肯定会很出色,我对你的要求肯定也比别的父母要求高。今天你回来迟了,你不知道我和你妈妈多么担心,再说你们去河边玩也十分危险。”这时,孩子的眼里已经噙满泪水,显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过错。

于女士对儿子乐乐的惩罚手段是剥夺“特权”。5岁的乐乐特别喜欢看书,于女士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但这种惩罚也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于女士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她就拿走一本书。于女士称这种“惩罚”是让孩子失去某些特别待遇。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些特权,比如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玩玩具等,当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剥夺太多特权,剥夺特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这些方法家长都可以借鉴。此外,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家长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方面,要看准时机。当孩子歪着头,或斜着眼跟你顶撞时,千万不要再给他讲道理,这个时候他根本就不会理睬你。只有等你们都冷静下来、心平气和的时候,讲道理才能行得通。

另一方面,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并让他明白错在哪里。虽然我们应该让孩子提前知道犯下什么错,就应该承担怎样的后果。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方式,然后马上执行,绝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里跑来跑去。如果你想等一下再让他停下来,那就错了,你应该马上告诉他:“宝贝,到我身边来,看我们还需要什么。”

及时纠正非常必要,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了好久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说教,孩子会不明就理,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受罚。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而受罚,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他仍是好孩子,父母依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错误的惩罚会造成怎样的恶果?
不仅不能帮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还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陷入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中。
2.处罚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因为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管孩子是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让他痛苦或者难过,应该换种方式来“惩罚”孩子,纠正他的坏毛病。
3.不打不骂的惩罚方式有哪些?
对于孩子的顽劣行为,可以选取某些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为不好的行为付出代价;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用赏识的态度感化孩子,促使孩子改变行为;剥夺“特权”等。
4.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
要看准时机,等双方都冷静下来的时候,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并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        技巧五:学会担当,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情景再现:
一天,蔡女士下班回到家里,儿子迪迪和她说,要她给他买个ipad。蔡女士很奇怪,儿子很少向她要东西,这一次竟然吵着要买ipad。细问之下,儿子才支支吾吾地告诉她,原来是同桌偷偷把家里的ipad带到学校玩,结果几个同学抢着玩。抢着、抢着,不小心就把ipad给摔坏了。所以,同桌要几个小朋友赔。
蔡女士遇到的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几个同学抢着玩,把东西玩坏了;孩子好奇借同学的东西玩,不小心弄坏了……而在赔偿方面,有的家长认为,小朋友之间一起玩耍,不应该相互之间赔来赔去的,只要对方不是故意弄坏的,应该原谅对方才是。有的家长则认为小朋友无意中损坏了别人家的东西,还是应该照价赔偿。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棘手,遇到这种事情,不是家长代替孩子赔偿那么简单的,赔与不赔、赔多少倒真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犯错后应该遵循的规则。不管损坏的是便宜的东西,还是贵的东西,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进行处理。

蔡女士说,以往迪迪也把别的孩子的东西弄坏过,都是她帮着儿子赔偿。她还跟孩子商量了一个惩罚的办法,要么是帮她做家务,要么是让儿子多抄几遍字。可这次要赔偿的东西价格比较贵,如果不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帮助他学会承担,孩子就无法成长。考虑再三,蔡女士决定陪着孩子一起补救他的错误,用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成长,并要让他知道挣钱是不容易的。

于是,蔡女士带着孩子同另外两个抢ipad玩的同学的家长一起找到了孩子同桌和家长,一起商量赔偿问题。同桌的父母觉得让孩子把ipad带到学校,他们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结果商量下来,每个家长赔偿500元。

回家后,蔡女士对迪迪说:“今天妈妈帮你赔给同学500元钱,但东西是你损坏的,你觉得自己是不是需要给妈妈补偿一点儿损失呢?”迪迪也知道自己错了,对妈妈说:“那我要赔多少呢?”蔡女士说:“把500元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50元,我是你的妈妈,所以帮你赔其中9份,你自己就承担1份吧,你该还妈妈50元。”迪迪回到房中,把自己的存钱罐取了出来,数一数只凑了30元。他告诉她:“妈妈,我只有30元,不够!”妈妈说:“你要自己去挣20元钱还给我。”迪迪一听要他挣钱,显得很有兴趣:“妈妈,怎么挣?”她指着杂物间那一堆废旧杂志说:“你把这个整理好,拿到楼下的废品店去卖。”杂物间的废旧杂志有点儿多,迪迪一下子不能全部搬完,他动了动脑筋,找了一个大口袋,分了几次把废品搬到楼下去卖,最后,卖了二十几元钱。蔡女士收下了迪迪还给她的钱,让他把多余的几元零钱重新存起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犯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一起弥补他的错误就是一种积极引导,它有助于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蔡女士的做法有几点都是可取的,比如制定规则、让孩子分担责任。其实,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体验,你应该想一想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该如何有效地处理。

第一,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对于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要做到心平气和地沟通,让孩子认识错误的后果,并帮助孩子找到弥补错误的方法,这才是帮助孩子真正改变错误的途径。尽量向孩子说明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什么是他不该做的;接着,和孩子商量,如果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后,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犯什么错该受到怎样的处罚,他就不会因为无知、猜测而做出错误行为,从而有效约束孩子的行为。

第二,你需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犯错,很喜欢为孩子寻找借口,例如孩子还小,不懂事,却不知道这种姑息迁就,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会使孩子做了错事还若无其事。当孩子再犯错时,他就会否定自己的错误行为,认为“我没有做错什么”;还会把错误行为合理化,觉得“大家都做了”;更会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认为“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的责任。

因此,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指出他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造成别人的损伤,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事实上,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弥补联系起来,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要他进行弥补的建议。同时,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比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应该立即告诉孩子:“你看他都受伤了,该有多疼啊!”然后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父母不要跟孩子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而应及时引导孩子弥补自己的错误,因为拖延只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第三,你要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帮助孩子弥补错误。但这还不够,父母还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弥补错误的“行动”中来。这样做,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只是做错了这一件事,而不是父母不喜欢我,不愿意帮助我。在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弥补的办法,这将促使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弥补的办法来引导他。比如,孩子把小伙伴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你要让他明白,这样的后果是由于他的过失才造成的,并帮助他承担责任,和他一起去买玩具赔给小伙伴,并且向小伙伴道歉。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弥补的最终目的,是帮孩子建立内在约束力,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家长们,从今天开始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学会认识错误,陪着他一起弥补他的错误,并鼓励他勇于承担责任吧!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孩子犯错,父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
2.家长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帮孩子建立内在约束力,让他自己学会承担责任。


不同年龄,不同的说话技巧
        你说的,孩子真的理解吗?
情景再现: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的宝宝叫娃娃,当时是2岁8个月。当时娃娃的妈妈正碰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娃娃虽然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饭了,但是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她用过的东西、玩过的玩具,不喜欢收拾。比如午睡起床,妈妈和娃娃说:“娃娃做个乖宝宝,把自己的小被子叠起来好不好?”娃娃通常都会随意地摇摇头,不理妈妈。再比如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妈妈说:“娃娃,我们要吃饭了,你把玩具都收回到玩具箱好不好?”娃娃还是会摇摇头,跑来跑去地不理妈妈。

在那个时候,娃娃妈妈恰好认识了冉冉妈妈。冉冉妈妈在听了娃娃妈妈遇到的问题之后,很快给出了自己曾经用过的、很有效的一个办法:激励法,比如在家里准备一个小白板,小白板上放一张做好的日历格式的表格,如果宝宝表现好,比如能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叠好衣服被子,就给孩子盖一个小戳,作为鼓励和肯定。当这个小戳积攒到30个,或者50个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实物奖励,比如让孩子多玩一个小时的游戏,或者多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又或者是周末带孩子去他向往已久的某个游乐场去玩。

娃娃妈妈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她认为这个方法非常正向和积极,应该也能帮她培养出一个听话、懂事、不一样的乖娃娃。所以,她回到家里也开始使用这个方法。

但是,让娃娃妈妈苦恼的是,这个方法只能偶尔发挥作用,大多数时候娃娃还是拒绝合作。比如当妈妈和娃娃一起把玩具规整好之后,妈妈夸奖娃娃并给她印下一个小戳的时候,娃娃很开心,妈妈也很开心。可是有时候,妈妈让娃娃做什么的时候,娃娃还是会跑开,完全不理妈妈。

非常苦恼的娃娃妈妈找到了我,让我从专业的亲子教育角度,告诉她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在听完娃娃妈妈的倾诉和她试过的这些办法之后,我和娃娃单独玩了一会儿,问了娃娃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我明白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娃娃妈妈在和娃娃沟通时,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娃娃妈妈忽视了孩子的语言和大人的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上完全不同,这导致两者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举例来说,小孩子经常会说一些“童言童语”,有些让大人开怀大笑,有些让大人摸不到头脑:宝宝在说什么啊?这个时候,大人往往只会关注到孩子可爱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不理解的这件事。因为,家长并不认为孩子的几句童言稚语是一定要听懂的。那么,我们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的想法也一样。家长的很多语言,尽管自己说得很流畅,但是孩子并不一定理解。这是很多家长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比如,家长和孩子说:你去将玩具“收拾”好;你去把被子“叠”起来。家长认为自己表达得非常清楚、流畅,但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在想:收拾?叠?这是什么意思呢?妈妈的样子很凶,我不喜欢妈妈的样子,我还是去玩别的东西吧。于是,孩子跑开了,不理家长了。

因此,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要用能让孩子理解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对话。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时,可以说:“来,娃娃,我们一起帮助小积木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吧,积木宝宝们该睡觉了。”这样说,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并且乐于去做这件事了。

此外,娃娃妈妈还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导致她不能和娃娃很好沟通的重要原因。首先,娃娃妈妈忽视了娃娃成长的阶段特点。家长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一般都会有三个叛逆期,第一个,就是大概3至5岁的时候,我们称为“宝宝叛逆期”;第二个,是在7岁左右,孩子会经历一个“儿童叛逆期”;那么第三个就是大家比较常见、比较熟悉的“青春期叛逆期”了,一般出现在孩子12岁以后。娃娃现在是2岁8个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已经开始进入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宝宝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一些夸张的动作,比如大叫、大幅度跑跳、突然去做一些声音很大的事情等。像娃娃小朋友,其实已经开始有“宝宝叛逆期”的一些表现了。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一种尊重需求,他们和任何时期的孩子一样,都需要理解和尊重,父母千万别以为孩子小就没有心理需要,或者是他们小就可以忽略这种正当的心理需要。只要是人,就有希望得到爱、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孩子太小,并不知道如何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于是,他们开始排斥命令、指挥。所以有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在故意对抗,甚至是故意激怒成人,要知道,他们正是用这种对抗来满足自己潜意识的需要,因为对抗能让孩子觉得心理上舒服一些,他们的小宇宙也会因为感到不自由引起不适,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向成人的世界发出“我要自由,我要平等地被对待”的呐喊!

这个让父母头疼的小小叛逆期,其实只要用对方法,也是很容易平稳度过的。对“宝宝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在和他交流时,尽量用“我”开头的句子,而减少使用“你”开头的句子。

其次,娃娃妈妈忽视了儿童心理成熟度的问题,这也是本书需要所有家长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比如上文中,冉冉的妈妈用了一个激励的办法,这个办法对不对、好不好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并且在亲子教育中很有效。但是,娃娃妈妈为什么用了这个方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呢?

因为,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们上文提到的“宝宝叛逆期”。虽然理论上来讲,“宝宝叛逆期”是在3至5岁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些孩子会早熟,有些孩子会晚熟,所以宝宝叛逆期的发生时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于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同样的办法,就可能对这个孩子有用,对另一个孩子没有用。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不仅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心理成熟度,这样亲子间才能有良好的交流。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面对父母的指令,孩子为什么不去执行?
孩子理解力有限,理解不了父母的语言。
2.父母与孩子不能很好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一、孩子听不懂父母的语言;二、父母不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特点;三、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3.孩子一般要经历哪几个“叛逆期”?
一般来说,孩子会经历“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期叛逆期”。

       读懂孩子的求救信号
情景再现:
玖玖一个多月的时候,就已经养成每天晚上按时睡觉的习惯了。妈妈只要给她洗漱完毕,把她放到床上,小家伙就会悄然入睡。然而,有一天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她却一直不肯入睡,嘴里哼哼唧唧的,使劲踢腾着小腿。玖玖妈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唯一的可能就是她尿了,可小家伙在上床之前刚刚尿过呀!不过,无奈的玖玖妈还是觉得应该检查检查。这时玖玖妈才发现纸尿裤比平时系得紧了点儿,于是她重新给玖玖系好纸尿裤,穿好衣裤。结果,小家伙立刻不再哭闹,很快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虽然玖玖才一个多月,但是她已经懂得用踢腿的方式来告诉妈妈,她感觉不太舒服。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许多原生态的“信号”,如上文中的玖玖一样,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这些信号,就无从理解他。因为缺乏理解,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回应,他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一旦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期望中的回应,他与人正常交流的热情就会下降,转而以哭闹或其他任性的行为来坚持自己的需求,试图以此获得父母的理解与回应。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就会发现,即便是刚刚出生一个来月的婴儿,也会有很多表达自己需求的特别方式,但这些需求往往是最不容易被家长发觉的。这时的孩子还不会说话,父母怎么知道他是热还是冷,是高兴还是难受,是饿了还是饱了。不要着急,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可以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信号。

哭闹是孩子最共同的“语言”,想必很多家长都对此感到束手无策。刚出生几周的婴儿,哭闹表现最为明显,原因也最单纯,正是家长观察小宝贝需求的最佳时机。婴儿如果哭闹,多半是因为饿了、尿布湿了等生理因素。而随着孩子身体发育渐渐成熟,能够做翻身、坐、爬等动作时,孩子对外界的互动需求也有提高,此时孩子的哭泣行为更让爸爸妈妈费解,也许是他不安于现状、产生好奇心,也许是想和父母与世界产生互动的开始。当孩子瘪起小嘴,满脸委屈的时候,这就是要开哭的先兆。至于孩子是肚子饿了要吃奶,或尿布湿了要人换,还是寂寞了要人逗,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了。这些问题,都会使父母感到精疲力竭。

我常常听到有家长抱怨,我家宝宝实在太闹人了,比任何一家宝宝都会哭,我们被折腾得够呛。有时候宝宝并不饿,尿布也是干的,看起来也没有生病,但就是哭个不停。什么原因呢?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宝宝往往具有以下这些特点:喜欢被人抱,即使睡觉时也一样,一放下就像受到惊吓似的醒来;精力旺盛,哪怕被抱着也常常不安分地扭动;非常认生,很难睡得安稳,对环境很敏感;要求多,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休,而好不容易起效的安抚方式过一会儿又不管用了。

面对这种宝宝,你可以尝试这些方式:温柔地抚摸宝宝的头、后背或胸口;坐在宝宝身边,轻轻地拍拍宝宝;用柔和的声音,轻声细语地与宝宝交谈,或者轻轻哼唱歌曲,表明你在他身边,会照看他的;你还可以试着用婴儿背带把宝宝“穿”在身上,和妈妈随时在一起容易使宝宝获得满足,特别是贴在妈妈胸口,听着妈妈的心跳声,能对宝宝起到安抚作用。当然,如果你动了很多脑筋,用了很多办法,宝宝还是哭个不停,你也不必慌乱。每个宝宝都会哭的,你不可能每天每次都做得完美无缺,每次都能让宝宝感到舒舒服服的;但是如果你发脾气,宝宝是会感受到的。

哭闹是婴儿沟通的方式,家长不必太过自责,认为自己没照顾好宝宝。哭声其实就像我们的口语沟通,只是孩子还不会说话,哭闹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婴儿的哭泣行为,其实也是自我语言训练发展的基础。所以,当宝宝的哭声抑扬顿挫,响亮且有节奏感时,不必担忧,那只是宝宝在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健康!”下次宝宝哭泣时仔细听他的哭声,慢慢去熟悉他的哭声及透露出来的讯息。宝宝哭闹,并不等于说你是个不称职的爸爸或者妈妈,只要你尽力就可以了。当然,最简单的应对宝宝哭闹的办法,那就是多多贴近他,多多照看他。

一个被父母理解、获得最大满足感的宝宝,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宝宝。因此,父母要学会观察揣摩孩子的心理需求,以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应对他的各种行为。当孩子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向一边,一副懒洋洋的模样,多半就是已经吃饱了,父母就不要再勉强小家伙吃东西了;当宝宝常常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嘴巴,乱咬乱啃,不给就大闹,也许是因为正在长牙的缘故;若是宝宝玩着玩着,眼神变得涣散,还时不时地打哈欠,也不太理睬爸爸妈妈,就表示他困了;如果看到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可能是他要大便;在每次小便之前,宝宝则通常会出现咧嘴或是上唇紧含下唇的表情。大多数宝宝在吃饱穿暖、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玩自己的嘴唇、舌头,比方说吮手指、吐气泡什么的,而且这时的宝宝更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

父母了解孩子的这些基本生理需求,还远远不够。很多父母把孩子对自己的需要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方面的需求:吃饭、穿衣、买玩具等,却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大的需求,即情感上、精神上的需求。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一切听从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费应有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对自己的依赖需要。试想一下,你给予孩子的是否真的就是孩子需要的?高档玩具也许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玩具,而那些简单组合式的玩具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家长的包办代替并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特定的需要,如拥抱、吃奶、抚摸等。有些孩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安抚就能满足;有些孩子却要时常抱在怀里才会减少哭闹。根据孩子的适应性、情绪状态、趋避等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气质类型,其一,容易型:这样的孩子容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可以主动和周围的人交往。其二,困难型:这样的孩子较难适应环境,负面情绪多,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消极。其三,迟缓型:这类孩子适应环境缓慢,情绪反应一般,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逐渐活跃起来,俗称“慢热型”。由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孩子对关注、爱抚和刺激的需求水平也不同。如果得到了满足,他们就能在身心发展上发挥最大的潜力。那么,孩子究竟有哪些心理需求呢?

被爱、被接纳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育儿经验告诫我们:不要对婴幼儿的哭闹立即做出回应,否则会把他惯坏。但我觉得,每一个母亲出于天性,都无法做到,总是孩子一哭闹就立马又哄又抱。事实证明,那些在出生头几个月,哭声得到妈妈积极回应、需求总能得到满足的宝宝,在1岁多时,其语言表达和认知沟通能力比那些妈妈反应迟缓或哭声根本得不到妈妈回应的宝宝更强。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哭泣等需求信息置之不理,将破坏孩子和父母的信赖关系。因为对于思维意识尚未建立的宝宝,哭泣是他们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父母对哭泣等需求的敏感度会影响宝宝今后是否能形成一种好的性格特质,若父母对宝宝的各种行为迅速地做出回应,能及时发现宝宝的问题,从而更能读懂宝宝发出的需求信号,增加对他的了解,加深亲子间的默契,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同时,父母的及时回应也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加温和。所以,响应孩子的各种需求不仅不会宠坏他们,还能让他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而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各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时,他就会安心地信赖周围的一切。即使有时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但父母的回应至少令他知道自己没有被人忽视。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非常爱他。父母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只有能感受到爱的孩子,才会学习如何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
孩子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小孩喜欢有同伴、有父母、有家庭。当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排斥他,都看不起他,产生“大家都不喜欢我”“妈妈爸爸常常吵架,是不是讨厌我了?”“这个家好像不是我的”诸如此类的感觉。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

孩子还需要自尊心和成就感。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父母应多给予孩子表扬及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当儿童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时,父母适当的鼓励会成为促使他继续去尝试的主要动力。

另外,孩子还有满足好奇心的需求。儿童对于他不曾看到过的或不曾听说过的事物,会主动去问、去摸、去看,这样就产生了学习。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父母要给孩子灌输相应的规则。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情时,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才能体会到自由成长的秩序感。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宝宝特定的生理需求有哪些?
宝宝特定的生理需求有拥抱、吃奶、抚摸等。
2.为什么说哭闹是孩子最共同的“语言”?
哭闹是婴儿最简捷的沟通方式,哭闹不仅是他情绪表达的方式,也是他自我语言训练发展的开始。
3.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有哪些?
被爱、被关怀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自尊心和成就感的需求;还有好奇心的需求。

       摆脱依恋,帮内向的孩子学会交朋友
情景再现:
琦琦2岁10个月开始上幼儿园,刚刚入园的时候,她情绪低落,不要老师抱她,还排斥小朋友拉她的手。琦琦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跟别人分享玩具,谁拿了她看中的玩具就会哭闹不止。不要说和别人分享,甚至看都不让别人看一眼。

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后,琦琦开始喜欢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们玩,看着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和图书,但她还是不参与其中。有一天,琦琦的同桌涣涣正在和小朋友交换玩具,琦琦悄悄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想玩涣涣手里的积木。”“你可以问问他愿意不愿意啊?”“他不给我!”“你没问怎么知道呢?”琦琦壮着胆子走了过去,小声问:“你能给我一块积木吗?”涣涣很干脆地给了她一块,并邀请她一起搭建城堡。琦琦犹豫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搭了第一块。看着涣涣很开心的表情,琦琦得到了鼓励,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这个合作游戏当中。

过了两天,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琦琦很主动地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不过,有时候别的小朋友不愿意把手里的玩具给她时,她还是会很生气地说:“你不给我,我不和你玩了。”同时还要求别的小朋友也不要和那个小朋友玩。就这样,琦琦开始了自己交朋友的经历。有时从幼儿园回家,琦琦还会跟妈妈说,她最喜欢谁,谁对她好,谁最讨厌等。

孩子合群吗?孩子受欢迎吗?孩子每天会不会因为一些无谓小事斤斤计较?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不会紧张、害怕?这是每个父母都观察和思考过的问题,可大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内向”“自私”“胆怯”“害羞”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这些只是因为孩子还缺少社会交往的技能。因此,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始自己的旅程时,父母要有意识地把社会交往的各种技能教给孩子。

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案例中的琦琦,刚进学校时,她不肯与同学老师交往,除了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更多的是对父母或带她成长的人的依恋。依恋是孩子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孩子在5个月左右,便能够区别出熟人和生人,会排斥陌生人,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熟悉的看护者,孩子的反应比较积极,开始有依恋感。而6个月至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的阶段,就是对某一个看护者特别依恋,当这个看护者一离开,孩子就焦虑哭喊,孩子依恋的对象既有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爷爷奶奶,谁与他朝朝暮暮在一起,他就依恋谁。这个时期,看护者要积极回应孩子的各种需求。
大部分孩子在2岁以后,与直接抚养人建立起安全依恋,他会逐渐明白自己的依恋对象的离开只是暂时的,不会抛弃自己。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与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表现。因此,父母不要过分满足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乐意并学习跟其他成人玩,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同学,这样孩子的社会性才能发展得更好。

孩子3岁左右时,家长要积极帮助他寻求和建立良好的同龄伙伴关系,由于父母是孩子早期发展最重要的人,父母要帮助孩子把依恋对象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最初孩子还没有掌握熟练的同伴交往技巧,父母要一点一滴地教孩子,例如让孩子学会礼貌地跟人打招呼,学会排队、等待和与人分享,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直接动手打或抢等。

在生活中,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教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些词语会让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加顺畅。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时,父母可以教孩子说:“请问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明明,我能和你一起搭积木吗?”这比孩子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看着更可能被接受。当在游戏中获得同伴的帮助时,父母要教孩子对同伴说声“谢谢你”;当孩子不小心伤到同伴,父母要教他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我好吗”。这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不仅能够促进孩子间友谊的发展,也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如果孩子学会了从家庭这个单一的圈子走向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同步增长。

另一方面,让孩子在分享食物和玩具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人际交往。几年前,我到一家幼儿园做调研。在幼儿园里,一圈三四岁的孩子围坐在老师周围,老师向孩子展示了贫困山区的图片,问孩子们:“你可以把你的衣服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吗?”连续问了几个孩子,无一人愿意,结果一个孩子双手抱紧自己身上的衣服哭着说:“我不给,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一哭,所有的孩子都哭了起来。见此情形,老师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都不会分享,太自私了!”这位老师的结论让我很吃惊,没有想到一个幼教老师也会这么想。其实,这种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

许多家庭、许多学校都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4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提前强制孩子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其实等孩子到了四五岁,他自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到六七岁时,孩子开始真正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从而可能养成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早日学会分享,就应该让他在3岁左右明白物品的所有权: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到5岁左右,都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拒绝。孩子先要拥有物品,然后才能拥有这个物品的处置权。通常赠送和交换物品在儿童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平时要给孩子一些玩具、食品,使他们拥有赠送和交换的条件。

在孩子交换物品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强硬干涉,应该让他有机会在周围世界中去亲身经历与他人的交往,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借助交换食物和玩具来构建最早的人际关系,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各种喜乐忧伤,培养人际交往技能。这些经历能为他下一次的交往及交换积累力量和经验,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

在社会交往中,有些孩子比较内敛,行事谨慎,融入群体比较慢;而有些孩子比较外向,说话做事比较爽快,融入新群体比较快,喜欢和周围的人打交道。这两类孩子说不上谁好谁差,只要恰当引导,他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发展。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小部分来自于父母遗传,大部分则是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出来的。
孩子来到世上,最先接触的环境就是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父母营造的家庭人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不能因为过分溺爱孩子而不舍得让他与外界打交道,而应多为他提供同他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多让他接触周围的同龄或年龄相仿的孩子。平时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或者小区玩耍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认识、玩耍,这样孩子不仅能从玩耍中得到快乐,还能培养、提升社交能力,让孩子不再畏惧和陌生人交往。

当然,在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还需要恰当地给予协助。
一是事前协助。在孩子与他人交往前,父母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帮孩子打开与人交往的门。例如,当孩子首次与一位小朋友碰面时,父母要告诉他这位小朋友的名字,是哥哥还是姐姐,是弟弟还是妹妹,先让他们互相认识,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玩耍,自由相处。当孩子接触一个陌生环境时,父母不要急着催促孩子融入群体中,这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不安全感和不适感,甚至会出现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是黏着父母的局面。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受到的压力越大,越是容易退缩。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带些自己的玩具和别人分享,或帮助孩子分析其他小朋友有哪些不同的爱好等,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顺利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在大人谈话时,父母没有必要对孩子说:“你自己去和小朋友玩吧!”你可以让他适当参与大人的谈话,并允许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孩子学习与非同龄人交往的极好机会。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父母就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孩子,不要给他太多压力,让他慢慢适应和别人的交往。

二是中途协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父母要恰当地施与援手。比如,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矛盾时,父母可以从旁做一些引导式的协助,帮他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然后鼓励他改正那些错误行为,但不要帮他做决定,让孩子通过冲突慢慢学会理解、学会交往,提升交往的能力。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问题,哭哭啼啼地回到家时,父母最好先让孩子宣泄掉不良情绪,待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后,再和他探讨刚才发生的事情,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让孩子有几个固定的玩伴,拥有固定的社交圈子和自己的人脉。当孩子和自己固定的小伙伴在一起时,交往环境更熟悉,交往心理更安定,而且对彼此的交往策略也都比较了解,交往起来会很容易。当孩子在自己的圈子里学会妥善处理自己跟伙伴的关系时,其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助于他逐步扩大交往范围,融入更大的陌生群体中。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儿童阶段,孩子的社会交往正处于萌芽阶段,父母要抓住时机,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和体验,为他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好准备。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父母如何才能有意识地把社会交往的各种技能教给孩子?
一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亲人的依恋;另一方面让孩子在交换食物和玩具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人际交往。
2.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事前协助,让他认识新朋友;中途协助,教他处理交往中的各种问题;让孩子有几个固定的玩伴等。

        宝宝进入“叛逆期”,也是父母的开心记忆
情景再现:
一位律师朋友袁先生的儿子刚好处在“幼儿逆反期”,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抱怨他的儿子壮壮的。壮壮刚满4岁,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而且振振有词。比如他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也不收拾就去看电视,袁先生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壮壮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袁先生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更让袁先生郁闷的是,壮壮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理由,为达到他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别人,常常说“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有一次,袁先生准备带他去奶奶家,叫他快穿好衣服,他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奶奶家又跑不了。”还说:“奶奶也总说慢慢来,不能心太急。

壮壮真是个很难对付的孩子!不过,他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就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言,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显得有些不尊重父母;而相对来说,他的父母也没有尊重他。再说,此时的他尚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

我认为壮壮的种种表现跟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分不开的。袁先生作为一名律师,习惯用“道理”来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多少会受到影响,变得喜欢反驳。所以袁先生应该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袁先生可以让孩子制订出一个计划。这样到了收玩具的时间,就不再是袁先生叫孩子收玩具,而变成了孩子自己决定收拾玩具。当孩子说“奶奶家跑不了”时,袁先生可以回答“但奶奶会着急,她想你了”这一类的话。但当他说“奶奶也总说慢慢来,不能心太急”,千万别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壮壮的行为是“宝宝叛逆期”的正常表现,袁先生不必过分苦恼,他对大人的种种“反抗”,是个性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孩子通常表现出不听话,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无理取闹,故意与人作对等行为,有些孩子还喜欢打人、捣乱、扔东西等。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他们开始产生独立意识,想要表达自己的好恶和需求。其实,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孩子的独立人格开始形成,开始长大了。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会发觉,孩子并没有变得叛逆,只是变得有个性了。

当孩子刚刚学会利落地说话,刚刚能够上蹿下跳时,父母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殊不知孩子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让父母很头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事都喜欢和大人对着干,问他什么话,扭头就来个“不”,还懂得顶嘴了。有时他还会抡起小拳头,凶巴巴地要打人,而且特别易怒,动辄大哭大闹。是的,小孩的第一个叛逆期已经来临了。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难以管教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宝宝逆反期”或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在此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他们一方面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另一方面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此期间,父母别一味压制孩子,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耐心帮助他平稳度过这一时期。这样每个“叛逆宝宝”都会变成“快乐宝宝”,而“烦恼爸妈”自然也就成了“开心爸妈”!

在“幼儿叛逆期”,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宝宝最爱对你说“不要”,而这正是“幼儿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公然挑战父母。
类似壮壮那样与大人顶嘴的行为,是“幼儿叛逆期”最常见的。3岁小毛孩居然会顶嘴了。你说一句,他顶两句,绝不嘴软。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孩子爱说“不”,是因为孩子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的指示,而他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挑战、碰撞权威的大人世界。如果父母换一个角度看,就会发现他是个很勇敢、具有实践精神的小孩。
处于“幼儿叛逆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肯定会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有不听从的现象。孩子会实施各种反抗行为,比如一直将茶几上的物品往下丢、做父母告诉他所有“不行”的事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测试父母的限度,向父母的耐心限度、父母的规则限度挑战。孩子正积极按自己的方法处理事情,看看事情是不是原来的样子,会变成什么样。

这时候,父母最好做“故意投降”状,让他发现他的要求并不适当。比如他坚持夏天穿最喜欢的毛背心,就让他穿,让他体验不舒服的感觉,他就会自动把背心脱掉。

在“幼儿叛逆期”,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更加喜欢缠人,爱撒娇,这亦是“幼儿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更依赖父母。
妞妞的妈妈对女儿喜欢缠着她很无奈。妞妞快5岁了,还老让妈妈抱着走,说好要自己走,可到了街上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抱抱。”直到妞妞上小学,她都不能自己单独睡觉,时常嚷嚷着叫妈妈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

学习独立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孩子的轨迹不同。孩子会“黏”照顾者,是正常的现象。在婴儿期胆子挺大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叛逆期”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怕黑。这是因为探索让他知道世界比想象中更复杂,就会感到不安全,转而更依赖照顾者。同时,这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开始发展,比如风吹树叶发出窸窣的声音,会让他觉得树叶变成了活的东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但孩子太黏人了,就会不够独立。我建议妞妞妈妈主动亲近妞妞,而不是在孩子黏她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黏你,你才注意他,那么,他就会更黏你。你可以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他;每次离开,要让孩子知道,并告知他你回来的时间,而且要言出必行。几次之后,孩子会知道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自然能降低不安全感;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什么时候会有人陪伴他的焦虑状态中,就会出现一旦“逮住”爸爸或妈妈,就不肯放手的情况。

在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的同时,父母仍然需要让孩子学会接受、处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不要轻视孩子的恐惧,要先学会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觉得天黑了很可怕”,接着要帮助孩子运用想象力赶走恐惧,让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护他。试着引导孩子想象有个超人会保护他,害怕的时候叫超人的名字,超人就会进房间把妖怪赶走。

在“幼儿叛逆期”,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会发脾气了。这又是“幼儿叛逆期”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更多情绪体验。
到我这里咨询的家长中,晓峰的妈妈表现得极为焦虑,晓峰在她眼里是典型的不听话、叛逆的孩子。她说她3岁的儿子特别爱搞破坏,还专和人对着干。她说晓峰常常把茶几上放的东西统统扫到地上,还踩上几脚;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把小杯子扔进马桶;把整瓶牛奶倒在床上。只要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哭闹不止。

的确,孩子又哭又闹会让父母感到力不从心,但父母有没有欣喜地发现“我的孩子有脾气了”是一件很新鲜的事?由于孩子处于“幼儿叛逆期”,他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几种情绪在作怪:恐惧、害羞、嫉妒等,有些情绪是孩子第一次明确体验到的。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他人生的一大课题。孩子的智能总是比体能发展得快,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事情的解决方式,却无法付诸行动;孩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却还不够成熟,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会让他们受挫及生气,同时会开始试着去控制令他们苦恼的人或物。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孩子绝非“故意”作对,要知道,孩子容易发怒,不是挫折容忍度太低。孩子无法完成工作感到挫折,表示他在乎,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助他完成工作、面对挫折。如果孩子什么事都不在乎,一点儿挫折感也没有,也是挺让人伤脑筋的!这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其一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孩子有时候很难清楚表达心中的想法,比如他看见哥哥有一个好玩的溜溜球,很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开始哭闹了。遇到孩子的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父母先不要问理由,因为他是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的坏情绪:“你心情不好噢!”

其二是让孩子知道感觉是会改变的,建议他寻找另外的解决之道。我们都知道伤心或失望的负面感觉可能是暂时的,但孩子却以为这些感觉会伴随他一辈子。这时期的孩子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当他出现沮丧的情绪时,父母可以试着帮助他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这些情绪。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并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像是:“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做游戏了。”比如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外出时,先要理解他的感受:“下雨不能去公园玩,你很伤心,妈妈也很失望。”接着提供其他可行的解决方式:“我们可以来玩小火车噢!” 最后不忘适时提醒孩子:“我们不能去公园玩你很伤心,现在你玩小火车也很开心,是不是?”

其三是纾解他的情绪,给他的坏情绪找个宣泄口,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宝宝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只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父母可以协助他表达,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冷静且坚定地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如果面对孩子叛逆期的种种表现,老用一张愁苦或愤怒的表情对待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接收到这些负能量,形成恶性循环。要知道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的榜样,试想一下,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因心烦而大声吼叫或者打他,那么他的信息渠道会接收到“将来我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处理”,而且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付诸行动的。要知道愤怒也是一种能量,表达它也有更恰当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快乐的正面能量。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幼儿叛逆期”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公然挑战父母;更为依赖父母;出现恐惧、害羞、嫉妒等更多情绪体验。
2.让孩子感受并学习处理情绪的途径有哪些?
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感觉是会改变的,建议他寻找另外的解决之道;纾解孩子的情绪,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

       当他学会了“钻空子”
情景再现:
洋洋的爸爸崔先生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找到了我。他的儿子洋洋读二年级了,成绩在班里垫底。追其原因,他觉得是因为洋洋在学习上总要钻空子。洋洋每天的作业都需要家长签字,为了避免崔先生他们检查,洋洋宁肯不拿回家签。如果老师问起,他就找各种借口:“爸爸妈妈很忙,没时间”“昨天他们给忘了”“昨天写得太晚了,他们都睡了”……老师发下的作业需要订正,可只要没有人管他,他就不会主动订正。问他,孩子就会说反正老师也不检查。结果,老师认为洋洋的父母是很不负责的家长,而崔先生两口子也觉得洋洋的老师很不负责。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沟通,才发觉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

崔先生觉得孩子现在这样,自己负有很大的责任。在一年级的时候,洋洋经常拜托他:“爸爸,妈妈知道我考差了,肯定要骂我,求求你,不要跟妈妈说,好不好?”面对儿子无辜的小脸,崔先生也觉得妻子管得太严了,就帮着孩子瞒着妻子。

“其实,洋洋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钻空子’了,”崔先生回忆说,“当时,怎么就没有及时发现呢?”洋洋平时由妈妈带,可那一次,他妈妈要出差,不得不让崔先生带几天。洋洋很喜欢吃冰激凌,这天吃完一个冰激凌,还想吃,就告诉他:“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吃两个。”他觉得多吃一个也没什么,就同意了。晚上崔先生让洋洋早点儿睡觉,洋洋又有理由了:“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看完《喜羊羊和灰太狼》再睡觉。”于是,洋洋又喜滋滋地看电视了。9点了,妈妈打电话问:“洋洋睡了吗?”崔先生说在看电视,妻子听了很惊讶,洋洋平时8点就睡觉了,还责怪崔先生管教不严。

洋洋确实是一个善于“钻空子”的孩子,但也是因为家长之间有很大的“空子”,孩子才有机可“钻”。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善于“钻空子”,利用家长之间的不一致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知道遇到这种情况,爸爸会怎么处理,妈妈会怎么办,那他自然会选择一个有利于他的下手。一旦争取到爸爸的援助,和爸爸结成了“统一战线”,否定了妈妈的正确意见,实际上就助长和加深了孩子的错误。下一次,他又可能和妈妈站在一边,利用妈妈来抵制爸爸的正确意见,而且学得更加狡猾。

其实,洋洋爱“钻空子”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的,这种模式也是很多家庭都采用的,就是“父母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一个扮演严母,一个扮演慈父。“唱黑脸”的母亲,总是严格要求孩子,会造成孩子过于压抑,孩子便想方设法来反抗妈妈的要求。当妈妈强势惯了,她就会觉得这件事她决定就好了,不用跟丈夫商量;而“唱白脸”的父亲对孩子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往往会强化孩子的这种小聪明。如果洋洋爸爸妈妈能够充分沟通,保持统一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立场,让孩子按时睡觉、一起给孩子的作业签字,要求孩子按时订正作业,孩子就会知道规则到底是什么,自己的哪些行为过界了,父母知道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自然没有“空子”可钻了。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家人最好保持统一,尤其在原则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不要各有各的标准。比如,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要买一个新的
7#
发表于 2013-10-15 10:46
只看该作者
宝宝姓名:皞皞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3周岁8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收到产品后7天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为了更好的和孩子沟通,来申请好书啦!
个性签名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冬冬的猪
http://blog.sina.com.cn/u/3265996882(点击进入)

爱阅读,爱生活,幸福快乐每一天!
8#
发表于 2013-10-15 10:48
只看该作者
留给需要的人
个性签名
微信:vvv443095363.
9#
发表于 2013-10-15 10:49
只看该作者
我家儿子属于比较倔强的类型,一件事情不能让他做,如果我直接拒绝的话,他是不愿意听的,甚至会大哭大闹,后来我摸着他的脾气,譬如有一次他要玩牙签,我跟他说牙签不能乱玩,会戳到自己的,你看妈妈用牙签来戳戳你的小手试一试,我没有怎么用力,但是儿子感觉到手背疼了,就说我不要玩了,这个不好玩。你看,如果我直接拒绝的话,肯定没有这样跟他讲清楚道理的效果好哦。
个性签名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冬冬的猪
http://blog.sina.com.cn/u/3265996882(点击进入)

爱阅读,爱生活,幸福快乐每一天!
10#
发表于 2013-10-15 10:55
只看该作者
有过类似的书了,机会留需要的妈妈们。
11#
发表于 2013-10-15 12:03
只看该作者
宝宝姓名:阳阳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两岁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规定日期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好书啊~我想学习一下,做一个理想的麻麻!
12#
发表于 2013-10-15 12:57
只看该作者
宝宝姓名:可可
宝宝性别:女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4周岁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一周后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想想体会一下读书学习的快乐,并留下读后感,以后也是一份记忆,坚持写报告
13#
发表于 2013-10-15 13:13
只看该作者
宝宝姓名:臣臣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4岁
运费支付方式:积分兑换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规定日期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跟孩子沟通需要技巧,希望能有机会拜读学习!
我家臣臣是个性格倔强的孩子,吃软不吃硬。每次出门玩之前,我会抱着他,让他看着我的眼睛,然后跟他约法三章 :出门要拉着妈妈的手,找不到妈妈就在原地等,到了约定时间就回家不能耍赖,并且要求他承诺说到做到,答应了才能出门。事前做好沟通的效果是很好的,臣臣现在跟我出去玩基本都能遵守约定,很少会耍赖皮。
个性签名
<每天亲子阅读>+不容小觑的睡前故事会
http://bbs.ibabyzone.cn/viewthre ... amp;p=0#post2860239
能够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件多么快乐的事!
14#
发表于 2013-10-15 13:20
只看该作者
宝宝姓名:妞妞
宝宝性别:女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2012年7月
运费支付方式:积分兑换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收到产品15天后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正是需要的书,申请来啦
个性签名
宝宝健康成长是妈妈最大的心愿
15#
发表于 2013-10-15 13:22
只看该作者
宝宝姓名:点点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4岁7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积分兑换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在规定日期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和孩子要蹲下来说话,平等对待孩子,喜欢这样的教育书籍
个性签名


最新试读试用

 
【试读】《“童话猎人计划”桥梁书系列第1辑》

试读:【试读】《“童话猎人计划”桥梁书系列第1辑》

申请
【试读】《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

试读:【试读】《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

申请
【试读】《我只是个小孩》

试读:【试读】《我只是个小孩》

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