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您的位置:首页 > 育儿论坛 > 亲子阅读 > 好书推荐 > 这些小测试让你更懂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这些小测试让你更懂自己的孩子

跳转到指定楼层回复数:17  |  浏览数:10896
楼主
发表于 2012-05-28 16:04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了本亲子心理的书,觉得有用,发上来大家看看。原来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有这么多超乎我想象的讲究!

1  要让孩子听话,就不要用“绝对”这个词

越是明令禁止的行为,越是会遭到强烈的反抗,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反应。
美国的心理学者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与卡尔史密斯(Merrill Carlsmith)进行了一项实验,试图证明人们受到威胁的程度与所作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他们拿了一箱玩具给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孩子们,并且告诉孩子们,除了其中一个玩具以外,其他的都可以随便拿走,然后观察在轻微警告和严重警告两种情况下孩子们的反应。

(图1
实验结果是,无论是轻微警告还是严重警告,孩子们都没有去碰那个不让玩的玩具。但是,之所以没有去碰的原因却有不同。


(图2
过了几周之后,继续观察这些孩子,得到的结果是,两组孩子中都有人碰触了那个绝对不能碰的玩具,不过受到严重警告的那组孩子碰触玩具的人数要高于受到轻微警告的那组。

(图3
这说明,并不是越严厉的禁止,越能有效约束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家米勒(Miller)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实验中用警告式的语言和肯定性的语言来控制孩子的行为,看看哪种语言更有效。实验对象是那些总会把周围变得乱七八糟的孩子。
将实验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用警告的口气,而另一组则用比较肯定和期待的语气。

(图4
实验的结果是,警告口气和肯定口气都让孩子马上出现了变化,整理了自己周围的东西。但是,当时受到警告的孩子,不到10天周围就又开始乱七八糟了。与之相反的是,受到肯定和期待的孩子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之前的情况,一直维持得很好。

(图5
要想让孩子从行为态度上发生改变,养成一种长期性的习惯,比起警告式的强硬口气,语气温和且具有肯定性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更为有效。
想让孩子长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先从运用肯定和期待的语言开始吧!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宝宝地带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沙发
发表于 2012-05-28 16:05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亲的分享啊
板凳
发表于 2012-05-29 21:20
只看该作者
2   现在开始改变,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种种挑战,也会经历各种失败。但是,每个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都不尽相同。


(图1
为什么孩子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呢?
这是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全部归因为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以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归因训练”(attribution retraining)的实验。
实验将孩子分为两组,然后给他们几道比较难解的数学题。
一组(A组),在每解答出一道题后,都可以拿到一张能够换取商品的交换券,而如果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则可以直接跳过解下一道。


(图2
而对于另一组(B组),则采取即使失败,也鼓励他查找失败的原因,继续“努力”的态度。


(图3
这样的解题过程反复进行了25次,德韦克对孩子的态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遭遇失败时靠“努力”来查找原因的B组,已经可以解出第一次解答不出的数学题。


(图4
解答出来便可以拿到交换券的A组,遇到解不开的题不去思考解决方法。在学习中,态度则变为不思进取,遇到难题不会考虑继续尝试,而是马上放弃。
像这样将孩子的行为结果都归因为努力的结果,那么解决曾经导致自己失败的问题时,会比面对新的问题更有挑战性。
个人的成功归功于高超的能力,失败了归因为努力不够的儿童,被称为有“掌握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
的儿童。
有掌握取向的儿童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会思考解决的方法或者拟订战略,也就是有“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

相反的,如果问题成功解决了或是顺利完成了,会归因为运气好,或是庆幸遇到的问题都比较简单。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为自身能力问题的儿童,被称为有“习得性无助取向”(learned-helplessnessorientation)的儿童。


(图5


(图6
这种已然成为习惯的有习得性无助取向的儿童,在面对新问题时,会先预想自己的能力,或者感到紧张而选择回避,也就是所谓有“操作性目标”(performance goal)的儿童。

那么,这种儿童的归因方式与动机是怎么形成的呢?
于是,德韦克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儿童的归因方式和动机与他们的父母、老师的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德韦克选择了几位小学五年级、彼此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
对其中的一组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类似“你真聪明”的夸奖,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而对另外一组孩子,成功的时候,夸奖他们是“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努力型孩子”,失败的时候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努力得还不够”。


(图7
被强调“能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会习惯性地表现为无助感型,遇到新的问题会感到紧张,也容易轻言放弃。与此相反的是,被强调“努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则表现为熟练指向型,会自发地暗示自己说:“只要再努力一些就能解决了。”


(图8
像这样,分别在孩子心中形成两种归因方式,才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想想看,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成长期间,一个孩子从他的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评价,会对他的全面发展和归因方式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图9
请切记,孩子的思考方式与大人的说话方式和所说内容有着很大关系!
4#
发表于 2012-05-30 09:46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亲的分享啊
艾晓冉 发表于 2012-05-28 16:05
亲妈要来继续支持哦~~《傻笑着读懂亲子心理学》小样
5#
发表于 2012-05-30 09:47
只看该作者
3还没尝试就说要放弃的孩子,该怎么教导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即使再凶猛的野兽,在大象庞大的身躯前,都不由得吓退几步。在野兽眼中如此庞大、可怕的动物,人类是如何驯服的呢?
在大象还小的时候,人们就把它拴在桩子上。
在前几周,力气还不够大的小象会使出吃奶的力气,想要挣脱掉拴在它身上的铁链。但不论怎么挣扎,都以失败告终。
在连续3~4周的时间里,小象几次想挣脱的计划都泡汤了。慢慢地,它便开始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做,被困在这里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等到几年以后,小象长成了大象,即使力气已经大到可以挣脱铁链了,但因为脑子里无法逃脱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也不会再有任何逃脱的想法,就这样被彻底地降伏了。
持续的失败,所导致的结果是——即使具备了成功的条件,也被脑子里的固有想法打败,从而选择放弃。这样的情况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为了说明习得性无助的效果,我们用小狗来做个实验。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专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把3只小狗关在笼子之后,通过观察电击后小狗的反应,试图了解这三只小狗的心理现象。
先来看A组的小狗,我们适当地给它轻微的电击,无论它怎么做,电击都不会停止。


(图1
而对B组的小狗,在我们给它轻微电击的时候,只要它撬动一个木头的杠杆,电击效果就会马上停止。


(图2
最后,C组的小狗,我们完全没有给它施加任何的电击。


(图3
接下来,马丁博士把已经在那种状态中持续了24个小时的小狗们放进了另一个笼子里。笼子中间有一堵矮墙,矮墙把笼子分成了两个空间。在笼子的一边对小狗进行电击,
小狗只要跳过矮墙就可以摆脱电击。


(图4
实验结果表明,之前有摆脱电击经验的B组小狗,和一点电击都没有体验过的C组小狗都会越过矮墙,跳到可以逃避电击的另一边。而之前经历过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电击的A组小狗,则完全没有要逃离笼子的意图。它们选择了彻底放弃挣扎,沮丧地待在原地,默默地承受。


(图5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就算除去笼子里的矮墙,用各种方式告诉A组的小狗,走到另一边就可以免受电击的折磨,但A组小狗似乎已经完全放弃了摆脱困境的想法,很习惯、很安稳地待在原地承受电击。


(图6
A组小狗因为被之前的持续电击所影响,依据过去的经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以即使看到能摆脱的希望,也会认为终究不过又是一次无谓的挣扎。

习得性无助的人在遇到失败或是挫折的时候,对成功的期盼比一般人低,认为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没努力,而是深深地觉得事实就是这样了。
你的孩子有过在尝试之前就选择放弃的情况吗?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可以通过实现一些比较简单的小目标,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即使孩子失败了,有些灰心丧气,做父母的也要以鼓励为主,通过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帮助孩子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告诉孩子,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过去的失败,绝不代表永远的失败!
6#
发表于 2012-05-31 20:10
只看该作者
4称赞的时候,不要一边夸奖一边唠叨知名心理治疗师柯西尼(R.Corsini)博士在纽约的一所监狱里工作,有一天一位患者找到他。
几天后就可以获得假释的他,想亲自来感谢柯西尼大夫给他提供的莫大帮助,并且想告诉柯西尼大夫,他本人在这段时期发生的变化。
但柯西尼对这个犯人却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
如这位犯人所说,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但是,柯西尼仔细查阅了这两年来的心理咨询档案记录,除了IQ测试,他从没和这个犯人打过交道。
于是,柯西尼问他是不是认错了人。
柯西尼只好问他当时自己说了什么话。
“老师,您说我的IQ很高。”这就是犯人的回答。

就像这个例子所表明的那样,他人的话语对人的性格、自尊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几乎等同于他的整个世界,这样重要的人对他说的一句赞扬的话或是一个鼓励的行为,一定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标签效果就是证明这一理论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图1
将捣蛋鬼、倒霉鬼、惹事鬼的标签分别贴在孩子的身上,并且反复几次,孩子就会对自己有一种否定性的认知,也会为自己描绘出一幅否定性的自画像,并按照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


(图2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人,时刻给予他带有肯定性的赞赏,给他贴上肯定的标签,是不可忽略的事情。
虽然孩子听了诸如“最棒了”、“真善良啊”这样简单的称赞就会很开心,但具体应该因为孩子的哪些行为而去鼓励、称赞他,是需要父母好好了解的问题。
在夸奖孩子行为的同时,将他所作所为的具体细节也一起放入夸奖的内容中来,对于孩子去理解为什么被夸奖,以及正确地引导孩子的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


(图3
称赞的时候不要一边夸奖一边唠叨,这一点格外需要注意。


(图4
夸奖孩子的时候,就只夸奖,用发自内心的表情、语言以及行动向孩子传达妈妈此刻对的他赞许之意。
每个孩子都想从自己喜欢的人那里得到称赞和肯定。
根据孩子做出的行为来夸奖他,发自内心、带着感情地去表扬他,孩子的大部分行为就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7#
发表于 2012-06-01 13:54
只看该作者
5如何缓解孩子面对,失败时的压力孩子和家长一起玩“抽积木”的游戏。
在游戏里,规定孩子只能用一只手,父母不能伸手帮助孩子,但可以提出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孩子可以从下面抽出积木并能往上再码11个的话,就给他一个奖品。
虽然孩子和父母都很认真,但结果还是失败了。没有拿到奖品的孩子,非常郁闷。
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这样的情绪,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上面的实验是与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John Cottman)博士自创的“情绪训练”(emotion coaching)相关的一项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来观察孩子在没有达成目标时受到的压力,还有父母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
根据研究,可以把父母们的解决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图1
所谓的忽略型,就是父母不将这次失败给孩子带来压力的事情当回事,讲些别的话题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忽略掉不代表就不存在了。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表达出来,心里还想着失败的事情,对减轻压力就没有多大的帮助。


(图2
压抑型的父母会很理智地分析失败的原因,给孩子提出建议,孩子也都接受了。但是这样的方法,阻碍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只有教导和被教导,时间长了孩子的压力反而会增加。


(图3
放任型的父母为了体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说了很多理解的话,但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面对这种情绪。这样的方法,虽然和压抑型比起来可以起到一些缓解压力的作用,但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像这些忽略和压抑孩子感受的方法,虽然没有否定孩子的意思,但是因为没有正视孩子失败后的心情,所以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特别是忽略型的父母,对孩子感觉的忽视,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造成父母的冷落,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


(图4
放任型的父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的感觉,虽然有一些进步,但是没有给出怎么面对这种感觉的方法,所以孩子还是会持续停留在挫败感中找不到出口。


(图5
那么,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图6
所谓的情绪训练型,起初的表现和放任型一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孩子的心理。
8#
发表于 2012-06-01 13:59
只看该作者


(图7
但是,与放任型不同的是,不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让他自己找到缓解这种心情的方法。这样做,不但会消除孩子的压抑情绪,孩子也会因为学到了缓解压力的方法,从而加深与父母间的关系。

高特曼教授的实验告诉我们,这种情绪训练型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更能在社会中或是学习中健康地成长。


(图8
孩子们在面对自己的感情,还有该如何去转换这种情绪的问题上,用俗话来说,还是个嫩手。


(图9
孩子不知道该拿这些陌生的情绪怎么办,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要懂得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下他的感受,然后再指导他应对的方法。孩子找到合适的方法后,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自己应付了。


(图10
这个时候,用心听听孩子在说什么,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他现在是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方式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小坎坷。


(图11
在让孩子理智地思考或是在找寻方法之前,先帮孩子整理一下思路,让他冷静下来,不管什么情况,孩子都需要一个情绪上的缓冲过程。


(图12
父母与其帮孩子想出解决的方法,不如按照这种步骤,用心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引导他自己思考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孩子选错了方法的话,可以给他一些提示,但如何解决问题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孩子,父母只能辅助性地帮助他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其实,这些所谓的情绪训练方法虽然有效,真心地与孩子交流,努力地去理解孩子,才是最最有效的方法。
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是不是真的想帮助他呢?那么就先从了解孩子的心情入手吧。所有的方法、教程,都比不上一颗真正想理解孩子的爱心。
评分记录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1条评分记录

  • ibabyzone 积分 +5 12-06-01 13:59 幸运的获得了每日随机回帖奖。
9#
发表于 2012-06-02 23:43
只看该作者
6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要把握好正确的时间点但凡有点教育理念的人都知道,不问青红皂白抬手就打的体罚方式是不正确的。

【体罚的副作用】
1.
孩子在犯错后只想着怎么逃跑或是避开。


(图1
体罚通常不会让孩子反省自己的过错行为,更多的时候会为了逃避体罚而假装表现知错的态度。
2.因为害怕父母而产生不满。


(图2
总是打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因为觉得害怕而产生逃避的心理,有时也会产生反抗行为。
3.
攻击性变强。


(图3
脑子中一旦形成做错事就要挨打的概念,在与别的孩子相处时,如果别人犯错或是不合他心意,他也会做出攻击行为。

很多专家都在讲体罚所带来的种种副作用,很多家长也认可了专家的观点。不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惩罚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图4
怎么做才能最有效地管好孩子呢?
10#
发表于 2012-06-02 23:48
只看该作者
一旦做错事,马上纠正


(图5
如果想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要把握好正确的时间点,最好在这个错误的行为还处于正在进行中的时候。因为当下正在做的事和受到处罚的强烈冲击,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如果事情已经过去,想对孩子之前的行为进行纠正的话,
就要对孩子说清楚,究竟是因为他的什么行为而要受到惩罚。

惩罚的时候,要果断一些
声音大、力度强的惩罚往往比轻声细语来得有效果。


(图6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惩罚力度过大的话,就会变成我们刚开始提到的例子那样,起到反效果。


(图7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反复强调显然不是个好方法。


(图8
当父母已经确定孩子知错了的时候,还揪着错误不放,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遇到需要惩罚孩子的情况时,没完没了的唠叨、训斥和强度过大的惩罚都是不可取的方法。
如果真的需要通过处罚来指出、纠正孩子的错误,就要果断一些,马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惩罚也要讲究一致性


(图9
如果想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就要讲究惩罚的一致性。如果惩罚还是不惩罚都是看妈妈心情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在做一些可能会让大人生气的事情前,就学会了先看看妈妈的心情如何,再选择做出哪种程度的行为。


(图10
在不惩罚的时间里,做一个温和包容的父母如果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在你对孩子生气的时候,提出的意见也很难被孩子接受。如果平时态度温和,生气的时候说的话,才更有可能被孩子接受。


(图11
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其实,对孩子进行处罚,除了身体上的体罚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管教孩子。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暂停法”(time-out)。与家里其他人隔离开,到一个独立的空间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


(图12
11#
发表于 2012-06-02 23:54
只看该作者
暂停法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就好。过久的时间不但达不到反省的目的,还会因为太长时间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人会变得愤怒。


(图13
孩子在自我反省的时间内,家长不要继续指责或是冷嘲热讽,抑或一直说教个不停,这些都会妨碍到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等反省时间过了之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之前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行为,这个时候讲的道理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

另外,如果孩子犯错,可以马上禁止一些他平时很喜欢的活动,比如玩电脑等。等到反省之后再给予适当的补偿或是让他多玩一会儿的特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小心闯了祸,马上就想到用体罚来训斥孩子的父母,赶快学习学习吧。采用对孩子有利的其他惩罚方式来管教孩子才是最合格的父母哦。
采用弹钢琴、看书、学习等这些对孩子本身有益的惩罚方式来管教孩子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不过也要注意适度,否则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最好不要轻易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讲清楚原因
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或是做错了,父母只顾着马上对他们实行管教,甚至发怒责骂,而发火或是管教的原因却往往被忽视了。
所有教育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不对,以期帮助他们改正行为,让他们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达到这个目的,家长们使用的手段才算是正确有效的。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发怒或怎么发怒,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


(图14
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图15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应该向孩子明确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了解了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而且也知道将来该怎么做。这样也能有效地预防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处罚,能管教孩子,也能毁了孩子!
请记住,处罚不是为了让父母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行为的不足,然后教导他应该怎么去做的教育手段!
12#
发表于 2012-06-04 00:17
只看该作者
7给孩子以正确的回应,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和成绩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也就是反馈,会对行为的实施者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我们也是这样的。只有通过别人的反馈,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犯错了需要纠正,还是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我们可以将反馈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支持型反馈、纠正型反馈、虐待型反馈和无意识型反馈。
那么,不同的反馈方式又能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图1
所谓的支持型反馈,就是通过称赞的方式来反复强调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达到强化的效果。这样一来,对方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且会满怀信心地将这种行为持续下去。


(图2
纠正型反馈,是当你想纠正一个人的行为时,可以采取的一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对方反省自己的行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方法不当,纠正型反馈会演变为虐待型反馈。


(图3
虐待型反馈就是不根据行为本身做出评价,而是对行为者的人格进行攻击。
如同纠正型反馈中提到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虽然也发生了变化,却损害了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图4
无意识反馈就是没有特意思考,只是自然的反应,对接受反馈的一方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13#
发表于 2012-06-04 00:21
只看该作者
很多时候我们想给予对方支持型反馈,但结果往往什么影响都没有。在生活中,我们会表现出的主要的无意识反馈有以下几种:


(图5


(图6
像这样本来是想通过夸奖的方式,给对方以鼓励的反馈,但因为反馈得不够具体,所以效果就很不理想。
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图7


(图8


(图9


(图10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具体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从而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这个方法可以与纠正式反馈相结合。也就是说,当孩子改正了曾经被指出的错误行为时要给予夸奖,这就是正确地施行了支持型反馈。


(图11
到底哪种方式才能起到长期有效的教育作用呢?
体罚的方式确实能在短期内起到明显的效果。一开始受到体罚时,孩子通常都会马上改正自己的行为,但如果长期、多次接受体罚,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出现厌学情绪等诸如此类的反作用。而如果采用支持型反馈的方法,刚开始效果可能不是非常明显,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样的方法才是比较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图12
采用支持型反馈法,可以正确、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很多行为。
但是,如果长期持续使用这种方法,孩子还是不断地犯一些屡教不改的错误,就要单独针对这些个别问题,找到具体解决办法。
14#
发表于 2012-06-04 00:35
只看该作者


(图13


(图14
采用这种方式所收到的效果是不是要比体罚、发火更好一些呢?


(图15
如果是已经和孩子达成了约定,但孩子还是不听话,一直犯错误,那家长们要做的是找到孩子持续犯错误的原因,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图16
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实施支持型反馈得到解决。所以,刚开始指导孩子的时候,就选择支持他作为第一步吧。
通过支持型反馈,纠正孩子的语言、行为,帮助他们把好的行为保持下去,立刻改正坏的行为。在关键时刻,也许您的一句话就会成为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原动力。
15#
发表于 2012-06-04 14:55
只看该作者
8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型依恋心理孩子对他人的依恋,最初的模仿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依恋心理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再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自己的下一代,如此反复。
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总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利与弊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自己受到过的伤害,当初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现在又该用什么方法来对待孩子,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找到更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孩子受到伤害,这是为人父母不容忽视的事情。

那么,我们先来测试一下您身上存在着哪种依恋心理,怎么样?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问答题,然后填上答案。
成年人依恋心理测试(Hazan & Shaer1987
1.我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当我与周围的人互相依赖的时候,我觉得很踏实。
2.我不害怕与人走得很近或是遭到背叛。
3.与别人走得过近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4.我很难完全地信赖别人或是依赖别人。
5.对方热情的态度会让我感到不适,而且身边没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异性朋友。
6.我觉得我与周围人的亲密度并不如我希望的那样。
7.我总认为对方不是真的爱我,一旦他不在我身边,我就会觉得不安。
8.我想和大家融为一体,但我的这种要求却常常把周围的人吓跑。
在这个测试中,选12的属于安全依恋心理,
345属于回避依恋心理,
678则属于抵抗、混乱型依恋心理。
现在,你能确定自己属于哪种依恋心理了吗?

请你回想一下,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是怎么对待你的,而又有哪些地方让当时的你觉得不舒服,然后再想想看,你现在应该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当初影响过你的那些问题,是不是在孩子身上重复上演?
只有父母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让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心理。

依恋心理与人的性格,以及之后所养成的应付社会的能力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
这个实验被称为“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
从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基本类型。

最新试读试用

 
【试读】《“童话猎人计划”桥梁书系列第1辑》

试读:【试读】《“童话猎人计划”桥梁书系列第1辑》

申请
【试读】《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

试读:【试读】《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

申请
【试读】《我只是个小孩》

试读:【试读】《我只是个小孩》

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