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您的位置:首页 > 育儿论坛 > 亲子阅读 > 好书推荐 > 好书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人类纷争的警示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好书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人类纷争的警示

回复数:9  |  浏览数:3144
楼主
发表于 2019-05-20 12:15
只看该作者

《约翰·克利斯朵夫》:人类纷争的警示


杜萌若

外国文学教授

版本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 / 罗曼·罗兰 / 傅雷译本



     这一讲我要跟你分享的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百万字的大书,作者罗曼·罗兰写它,足足用了十年时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


        1915年,这本书问世不久,罗曼·罗兰就凭着这部大经典的杰出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有一件事儿听起来特别奇怪,那就是因为罗曼·罗兰的这次获奖,法国政府竟然跟评奖的瑞典学院闹了别扭,法国政府明确表示,说罗曼·罗兰得这个奖不太合适。


      那在罗曼·罗兰和法国政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呢?接下来,我就先来给你讲一讲《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百万字大书的故事梗概,等讲完故事,再给出你以上问题的答案。




故事精华

       你听全书开头劈面而来的第一句话:“大河奔流,声波浩荡。”这里的大河指的是莱茵河,莱茵河贯穿了德国全境,德国人都喜欢把这条河称作“父亲莱茵河”。作品一开篇,作者罗曼·罗兰就首先给出了莱茵河奔流过程当中声波浩荡的音响。那这种音响其实也就成了全书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而就是伴随着这样的背景音乐,本书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出场了。


      这时候的主人公还只是一个在摇篮里总是哭的小宝宝,黑夜里传来修道院的钟声,钟声庄严肃穆,在雾雨蒙蒙的空气中缓缓地荡漾开来。小宝宝正哭着呢,一听到钟声,就突然安静下来了,美美地睡着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德国小城,祖父和父亲都是干音乐这行的,这孩子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天赋。祖父和父亲一看,觉得他干音乐这一行,长大以后一定能有大出息,就整天逼着小孩练琴谱曲,结果,小克利斯朵夫还真的成了这座小城的音乐神童,还得到了公爵的赏识。11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宫廷第二小提琴手。


     可是,他特别痛恨这种毫无自由的童年生活。后来,克利斯朵夫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他也长大了,进入了青春期,谈了几次恋爱,全都失败了。在事业方面呢,他本来有音乐神童的名声,完全可以按照世俗的审美当指挥赚大钱,可是这时候的这个小伙子,他的独立思考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了,逐渐显示出了桀骜不驯的叛逆天性,敢于对前辈音乐大师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这样,就跟小城里面那种封闭保守的环境产生了冲突,几乎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


      有这么一天,克利斯朵夫在一家小酒馆里面借酒浇愁,看到几个大兵欺负一个姑娘,他就冲上去了,打抱不平,把一个大兵打成了重伤,惹下了大麻烦。于是,这个青年艺术家不得不开始了逃亡之旅,他去了法国的巴黎。


       其实,克利斯朵夫早就忍受不了德国小城的狭隘和闭塞了,很长时间以来,他就憧憬着能去欧洲之都巴黎长长见识。所以,这一次的巴黎之行,一方面可以说是被逼无奈,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去寻找一个改变生存境遇的契机。



      接下来就进入了整个故事最核心的部分,讲德国小城音乐家克利斯朵夫在法国首都巴黎的生活经历。


      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以后,凭借着非凡的音乐才华,克利斯朵夫在巴黎的音乐界立住了脚,他以作曲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取得了一席之地。可是,这个年轻人他的性格毕竟太耿直了,太桀骜不驯了,他目睹了巴黎音乐界的种种怪现象,改不了以前的老脾气,还是不吐不快,有什么批评意见,都直接讲出来,放大炮,于是就得罪了很多人,在这里的生活过得非常苦闷,非常孤独,谈过好几次恋爱,也都失败了。当然了,克利斯朵夫在巴黎的生活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在这儿,他接触到了一种与故乡那个德国小城完全不一样的另一种文化。这是一种欧洲之都大文化的大气象。大巴黎毕竟是大巴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怎么说,克利斯朵夫在这里生活,还是大大地拓展了眼界。


     而且,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在巴黎交到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知己,谁呢?一个名叫奥利维埃的法国朋友。这个奥利维埃是个诗人,身体很柔弱,可心灵却非常宽广,一听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他就深深地被打动了,认定这个德国人是个非凡的音乐天才。在一次音乐会上,奥利维埃和克利斯朵夫见了面,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整天泡在一块儿,永远有说不完的话。有了奥利维埃这样一个人生知己,克利斯朵夫的生活也变得一天天充实起来、快乐起来了。


      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年的51日这一天,巴黎的民众正在举行一场抗议政府的示威游行,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埃正好从游行队伍中经过。警察和游行群众产生了冲突,奥利维埃远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儿,是一个患有佝偻病的残疾小男孩儿,名叫埃玛纽埃,平时跟着祖父当鞋匠,却特别喜欢写诗,得到了奥利维埃的很多指导和保护,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徒弟吧。


      现在呢,奥利维埃发现小埃玛纽埃在混乱的人群当中被挤倒在地上,他毫不犹豫地跑去救这个孩子。克利斯朵夫一看,也跟着冲了上去。他这个人本来就性情狂野,喜欢打架,遇到这种情况,觉得还挺过瘾的,跟一个警察抱到一块儿了,还开起了玩笑,说:“来一圈华尔兹吗?亲爱的小姐。”克利斯朵夫打得兴起,甚至失手杀死了一个警察。而更加不幸的是,奥利维埃在这场混战中受了重伤,不久以后就去世了,克利斯朵夫失去了人生中唯一的知己,又惹下了人命官司,不得不再一次亡命天涯,逃亡到了欧洲北方的瑞士。

      到了瑞士以后,克利斯朵夫又进入了人生了另一个新阶段,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这就好比一条长河从发源地奔流而下,到了下游,抵达入海口了,慢慢地归于平静。


     这个时候的克利斯朵夫已经人到中年了,经历了前半生那么多的人世沧桑,他的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平和了,在音乐风格上也越来越趋向于平和的风格,他的音乐很和谐,很宁静。


      那么,在这个人生的最后阶段,克利斯朵夫成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他并不是定居在某个地方,而是云游四方,偶尔还回到故乡的德国小城看一看,有时候还回到巴黎住上一阵子,以前惹下的官司也没人再追究了。


     有这么一次,在巴黎,克利斯朵夫邂逅了埃玛纽埃,就是很多年前那个爱写诗的残疾小男孩儿,克利斯朵夫最好的朋友奥利维埃就是为了保护他才失去了生命。现在,当年的小男孩儿已经长成了一个优秀的青年诗人。克利斯朵夫就跟埃玛纽埃结成了一对思想交流的伙伴,这两人都身患重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克利斯朵夫仍然在跟埃玛纽埃进行思想交流。在弥留之际,他迷迷糊糊地梦见了童年时候的小房子,钟声又一次响起来了,还是那么庄严肃穆,在空气中荡漾开来。而且,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传来,那就是大河之声,大河奔流,声波浩荡。克利斯朵夫在幻觉中仿佛看见了自己的一生,像莱茵河水一样在他眼前滚滚而去。


       好,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主人公,这位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你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现在,咱们就要回到开头时候提到的问题了。罗曼·罗兰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法国政府明确表示这位作家得这个奖不太合适,那在罗曼·罗兰和法国政府之间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矛盾呢?接下来,咱们就重点来聊聊这个问题。




罗曼·罗兰和法国政府之间的矛盾

      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设置,那就是作为一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主人公却是一个德国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告诉你啊,罗曼·罗兰之所以这么写,就是要对抗当时法国人当中普遍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那个时代的欧洲,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大国,它们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不是打仗就是冷战,德国人一般都看不起法国人,法国人普遍也看不起德国人,而罗曼·罗兰这位法国作家,他恰恰就是非常反对这样一种民族之间的对抗的。


      罗曼·罗兰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就是人类的团结这个概念。在他看来,德法两大民族在文化上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弱点,彼此之间应该放弃敌意,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光明大道。

     就是从人类的团结这种思想出发,罗曼·罗兰把作品的主人公设置成了德国人,他正想提醒他的同胞,德国人并不是野蛮的怪兽,而是跟法国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正常人类。而这本书,恰恰出版于一战爆发之前,这时候,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之间已经剑拔弩张。法国政府看到自己国家的作家去从正面的角度写德国人,当然就有点不开心了,觉得罗曼·罗兰这个作家没有跟他的祖国一条心,这样就产生了罗曼·罗兰获奖,法国政府反对的事儿。


      现在,咱再回过头看看这位法国作家,他究竟是怎么在作品中表现人类团结理想的?

      咱们都知道,一提起西方音乐领域,随随便便就能举出很多德国音乐大师的名字,而法国音乐好像比起来就相对逊色了很多。所以,德国人,尤其是德国音乐家,他们看法国音乐的时候,往往就会流露出一种很不屑的态度,觉得法国音乐根本不行。


      那克利斯朵夫刚到巴黎的时候,他看法国音乐也是这么一个态度,觉得法国人在音乐这方面天生就不太行,法国音乐普遍缺乏气质,比较小家子气。可是后来呢,克利斯朵夫和好朋友奥利维埃一天天交流思想,奥利维埃就教给了克利斯朵夫一种思路更宽广的思考方式,就是尽可能你要不带偏见地去理性地审视一切事物,尽可能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发掘出来。克利斯朵夫受了这种熏陶,学会了这种思考方式以后,他再去看法国音乐,他就发现了,这里面有很多好东西是德国音乐里面没有的。


      以前觉得法国音乐小家子气,其实有一定偏见。这种音乐形式,它的特色往往正在于小巧精致,如果合理吸收过来的话,恰恰可以补充德国音乐的不足,这样克利斯朵夫这个德国人就放下了以前那种德国音乐家的优越感,懂得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而且把这个道理从音乐领域引申到了政治领域,这样就进入到人得团结这个政治理想了。


      在整个故事将近结尾的时候,克利斯朵夫和法国青年诗人埃玛纽埃在巴黎重逢,两个人也进行了思想交流。埃玛纽埃这个人不像他小时候的导师奥利维埃那么胸怀开阔,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法国人常见的那种民族主义情绪比较强烈。这个小伙子就认为,法国文化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好、最了不起的文化,其他所有文化都不行,都应该乖乖地臣服在法国文化脚下。克利斯朵夫就很耐心地开导这个年轻人,给他讲人类团结的道理,最后他终于说服了小伙子,使下一代的法国年轻人也走向了世界大同的这个理想。


      所以,你看,《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出版于一战前夕,显然是对于即将开始的人类民族纷争的一次警示,所以它的政治意义才特别重大。

阅读心法

       好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再来跟你分享两条阅读心法:

第一,作者罗曼·罗兰塑造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形象,在很多方面是以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为原型的。而罗曼·罗兰还写过一部经典的《贝多芬传》,收在他的传记文学名作《名人传》当中,建议你阅读小说原著的时候,最好也能对照着阅读一下这部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


第二,这本书最著名的中译本出自翻译大师傅雷先生之手。傅雷先生写了一篇译者前言,非常精彩,是阅读这部文学名著非常好的一个导引。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傅雷先生特别提示,说莱茵河这条大河横贯了欧洲,是全书的核心象征,尤其是开篇第一句,“大河奔流,声波浩荡”。这句话是整个作品文脉的发源,非常关键,读原著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关键点。



写作小窍门

      分享了阅读心法以后,我还要再告诉你一个本书作者的写作小窍门:罗曼·罗兰讲到自己写作理念的时候,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如果你想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最重要的话一定要重点强调,别怕重复,如果需要你重复说过的话,那你就全力地重复吧,别想其他的了,就这么干。”其实啊,作者这句话的意思,咱们现在有一个更通俗的说法,那就是“重要事情说三遍”,这一招在写作中可是相当实用的啊。



课后思考

      最后,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假设有这么一次活动,活动的要求是给这部小说配上一部你认为在风格和气质方面都最契合的音乐作品,如果你参加这次活动的话,你觉得在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所有音乐作品当中,选出哪一部最合适呢?为什么呢?

沙发
发表于 2019-05-20 12:16
只看该作者
今天推荐的或许不适合孩子们阅读,这是罗曼罗兰的一部巨作,我们家长有空了可以看看。谢谢来串门的妈妈们!
板凳
发表于 2019-05-20 14:54
只看该作者
又从亲爱的这里了解到一本好书了
4#
发表于 2019-05-20 14:58
只看该作者
不愧是读书会志愿者啊,心得还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读了这个帖子,对这部文学大作也有了初步了解啊
5#
发表于 2019-05-20 21:13
只看该作者
很棒的书
6#
发表于 2019-05-21 15:45
只看该作者
不愧是读书会志愿者啊,心得还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读了这个帖子,对这部文学大作也有了初步了解啊
武朵朵小公主 发表于 2019-05-20 14:58
听了音频后就和亲一样对作品了解进了一步,就想分享给 大家一起来阅读好作品。内容还真的是不少。
7#
发表于 2019-05-21 21:42
只看该作者
好棒的书呀
8#
发表于 2019-05-22 12:53
只看该作者
好棒的书呀
晓之风铃 发表于 2019-05-21 21:42
总是能在我的帖子里看到亲爱的身影,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谢谢!
9#
发表于 2019-05-28 22:29
只看该作者
这书以前我好像看过,但是内容记不得了
10#
发表于 2019-05-29 11:09
只看该作者
这书以前我好像看过,但是内容记不得了
鸭丫0815 发表于 2019-05-28 22:29
这本我也是一次听到

最新试读试用

 
【试读】《“童话猎人计划”桥梁书系列第1辑》

试读:【试读】《“童话猎人计划”桥梁书系列第1辑》

申请
【试读】《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

试读:【试读】《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

申请
【试读】《我只是个小孩》

试读:【试读】《我只是个小孩》

申请